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18834
大小:56.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0
《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摘要]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分析了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化的架构和功能,探讨了系统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化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化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3.135[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3-0241-020前言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造与传承的核心组织,信息化正成为其教学、科研、管理、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存环境。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也日益繁?s,建立基
2、于网络平台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探讨了培养系统的架构、功能,分析了系统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培养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各教育业务系统中,培养系统起到了中央枢纽作用(如图1所示)。其前置信息包括学生信息(来源:学籍系统)、导师信息(来源:教师系统)和课程及成绩(来源:教务系统),而通过培养系统填写的培养计划、开题、中期、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论文答辩等信息为学位系统提供了培养环节信息,也是申报学位信息的主要来源。以开题报告环节为例,首先,研究生通过培养系统填写开题报告及考核表,同时可
3、以上传参考文献,提交导师和同学指导,系统会自动给其导师及同学发送请求指导的邮件。然后导师可以在线审核和填写意见,同学Z间可以相互交流,在导师审核通过Z后,由研究所教育干部审核并填写意见,并组织考核小组公开考核并在线填写考核意见及成绩。最后提交培养办审核备案。乂如学位论文评阅环节,培养系统支持三种论文评阅方式,即一般评阅,单盲评阅和双盲评阅。首先,研究所(院系)教育管理干部可以通过培养系统进行评阅专家信息的维护与管理,在聘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时,可以给专家发送电子邮件,请评阅专家回复是否可以参评,专家同意后即可以通过培养系统实现学位论文的查看和下载,并在网上填写和提交评阅意见。2屮国科学
4、院大学培养系统的问题及对策尽管培养系统有很多优势,但是由于培养系统涉及的研究所较多、用户角色较多,培养管理环节较多且流程比较复杂,在实施过程屮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2.1用户需求问题尽管在培养系统建立之初己经对各研究所进行了多次调研,但是在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各研究所(院系)对同一系统功能会提出不同的需求。例如在论文评阅阶段,对于每个研究所,评阅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一般评阅方式,有的采用单盲评阅方式,还有的采用双盲评阅方式,还有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阅方式,甚至有些研究所对同一名学生采取几种评阅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一是需要在设计和开发系统时做好调
5、研工作,多听取各类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在完善和改进系统时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处理方式,例如给各研究所更多自主设置权限,从面向管理向面向服务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应用。2.2信息化技术问题信息技术是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因素。在培养系统试运行期间,尤其是正式投入运行之时,培养系统面临着性能上的考验,如系统的完全性、稳定性,系统的易用性,界面友好性等。培养系统的用户角色较多、访问人数众多、流程较复杂,而且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交互,这就对培养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耍求。因此,高校应对信息化管理提供全面的校园网络安全保障和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安全、稳定与高效
6、运行。2.3信息化绩效问题信息技术是否让师生真正从中受益,是否促进了大学自身使命的实现,这将成为影响屮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问题。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完成教育管理的功能,还应该具备监控研究牛培养质量的功能,从而能够快速、批量地完成质量预警、督促等,以有效保障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3结语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类新兴技术和高等教育变革需求的双重影响。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成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培养系统,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与优化研究牛培养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监控和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
7、。主要参考文献[1]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研究论纲[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5-9.[2]吴其林,张志红,邱?h.研究牛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应用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3(1):87-89.[3]缪园,袁莉萍•基于网络的学位论文评审质量保证研究[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8(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