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99086
大小:66.6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9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传统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人在文章中主要针对“校企双向流动”、“校企稳定型合作”、“校企订单联合培养”以及“校办企业阶梯型培养”这四种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以一些“崭新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满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的需求,实现三方“共赢”、“同发展”的目标。【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新模式【中图分类号1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6—9682(2009)02-0052-02高职教育是
2、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上曾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适销对路”的实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可见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酒店管理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实践教学经过十几年时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酒店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探索出一套具有“时代特色”并被各大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牛前2〜2.5年集中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
3、0.5-1年集中(或分散)在企业实习。但是,随着我国酒店业的高速发展以及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开设,在实施原有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①在学生方面,当下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时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他们或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这个专业只是混个文凭,将来不一定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所以不愿意好好实习;或思想态度不端正,认为自己身为一个大学牛,怎么能到酒店来端茶递水、打扫卫生,侍候别人;或缺乏纪律性、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服从安排管理,不想上班也不打招呼就一走了之……②在学校方曲,出现
4、了许多高职院校出现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比例大大低于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设施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等问题;③在企业方面,许多酒店不能正确认识实习学牛的价值。只是单纯地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让学生超负荷劳动,不给学生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只考虑酒店工作岗位的需要不安排学生轮岗实习……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常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兴趣,更有甚者还因此产生抵触心理,这离高职院校最初设计的实践教学冃的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当前酒店行业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创新,力争以“
5、创新性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满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需求,实现三方“共赢”、“同发展”的目标。-、校企双向流动型模式校企双向流动型模式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酒店)间的一种松散型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校企双方人员与资源可以在合同(协议)允许的范围内互相流动、使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些人会认为该模式与当下被许多高职院校所普遍采用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没有区别,不能作为一种创新。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下所釆用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学校一企业”的单向简单流动,即学校单向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集中实践教学
6、。而在此提到的校企双向流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人员的双向流动即学校将学牛送到企业进行集中实践教学与企业将员工送到学校进行培养、深造。因为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集中实践与现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内容相似,在此不多加论述。而另一方面的人员流动,企业将员工送到高校进行培养、深造则是为了满足酒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酒店行业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酒店行业高速发展极不匹配的是大部分酒店都面临一线骨干员工理论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他们大都从中职学校毕业后(或只有普通高中文凭),通过若干年基层的磨练成长为酒店的业务骨干。所以,无
7、论从企业还是这些员工个人的角度,他们都希望有机会能进入高校进行深造。但他们同时又因为受工作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脱产学习。因此,如果校企双方能够采用“双向流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就可以将这些员工送往当地的合作院校,通过办夜校班或半脱产班的方式帮助员工提升理论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业务骨干在校学习的时间,指导在校学牛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2.资源的双向流动在此资源的双向流动主耍指教学设备的相互利用。在“学校一企业”的流动中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完成实习学牛的实践教学。在“企业一学
8、校”的流动中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教学设备实现员工的理论文化素质提升,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校企双方都可以实现不进行大规模的成本投入而实现各自的目标。与此同时,在“学校一企业”的资源流动中,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进行更进一步的合作,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