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92728
大小:5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赵建安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057150数学教学语言括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文字表达)和板书(符号、图形)。它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应当具有较高的素养。作为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严谨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了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表述准确,突出重点。比如在对定义、定理进行教学时,叙述一定要准确,不能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首先,教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自己必须有透彻的了解,如整除与除尽,增长与增长到,除与除以,数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
2、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就丢失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等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其次,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式”说成“最简单的分式”等。第三,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语言精练必须服
3、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二、数学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动、形象、趣味、幽默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讲二次函数最大(小)值时,学生对“最大值”难以理解,教师可提问:“我们班最高的同学是谁?全世界最高的人是谁?”讲直线的无限延伸性吋可说直线AB可穿过墙壁穿过山脉向宇宙无限远处延伸。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同时也可润滑教学内容,调节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当然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还应当包括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相应地适当变化语调、语速,做到轻重缓急、抑扬
4、顿挫。用丰富的情感、肢体语言来感染鼓励学生。比如在讲“如果AABC的三边a、b、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角B为锐角”吋,教师念题吋重复指出:“注意a、b、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其中“倒数”二字加重语气并略停顿,再强调指出:“求证的是角B必为锐角。就是角B不为锐角是不可能的!”又如在评析1991年高考最后一题吋,如果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是高考最后一道题,难度很大……”,也许学生对解答该题首先是信心不足,在心理上形成压力,甚至放弃解答。如若换一种说法:“这是一道高考压轴题,是一道很好的题,是一道较全面的能力考查题,但有一定难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冋分析一下本题从哪里入手更简捷呢?……”这样气氛被教师
5、渲染,学生从而产生了迫不及待的解题渴望。三、语言要诙谐幽默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像磁石一样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优秀的教师都积极主张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乐”而又“乐于学”。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四、语言要有激励性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奋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冇不喜欢老师对其关心和鼓励呢?所以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要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
6、每一个优点与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特别是对待学闲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要用委婉的话语指出艽不足。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因而,平常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当学生冋答问题吋,要多用“你真棒”、“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的话语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上冇信心、冇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
7、师而信其道。”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吋,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多用“很棒”、“你能行”、“你会学好的”、“你最近进步很大”等鼓励性语言。让苏从内心深处受到激励和震撼,并情不自禁地去努力学习数学。五、语言要有启发性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提问权”还给学生,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闲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