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效[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火罐治疗,1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威灵穴、精灵,留针15min,每间隔5分钟行针1次,并配合运动治疗,1次/d,5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VAS为(0.8±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4,P=0.01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
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8,P=0.026)o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可显著降低急性腰扭伤患者的VAS,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关键词]针刺;急性腰扭伤;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1(a)-0019-02急性腰扭伤,传统医学称为'‘腰部筋伤”“损伤腰痛”,俗称“闪腰岔气”,是患者腰部肌肉部位的韧带、关节囊及筋膜等出现急性损伤,常表现为肌肉起点、止点处产生撕裂伤,部分还会出现筋膜破裂和肌疝等[1-2]o急性腰扭伤常见于各阶层的患者,以体
3、力劳动与青壮年占多数,对日常生活、劳动有一定影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中突然跌倒、闪挫、高处坠下、弯腰劳动姿势不协调、重物撞击等原因,均可挫伤腰部软组织涉及韧带、肌腱、筋膜、神经、椎间盘和脊椎后关节突等。急性损伤治疗不及时、不妥当,使治愈时间延长,患者遭受较长时间的病痛,可转变为慢性损伤,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所有患者符合卫生行业标准中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男43例,女17例;
4、年龄16〜48岁,平均28.8岁;病程1〜7d,平均3.5d。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针灸火罐治疗,1次/d,每次控制在12min左右,5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取坐位,对其手背常规消毒,针刺威灵穴、精灵,留针15min,每间隔5分钟行针1次,并配合运动疗法,腰部进行左右侧转、前屈后伸、缓慢下蹲等运动,控制好运动强度和幅度,1次/d,5d为1个疗程[3]。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治疗6次左右疼痛消失,腰部活动完全正常,无压痛点;有效:治疗6次左右疼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略有压
5、痛感;无效:治疗6次左右疼痛症状基本无变化[4]。总有效二治愈+有效。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为(0.8±0.3)分,对照组治疗后的VAS为(2.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4,P=0.012)。2.2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8,P=0.026)(表1)。3讨论急性腰扭伤是现代社会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6、由于人体素质不同,或素有陈疾,出现症状各异,主要症状为腰痛,活动困难,血瘀气滞表现,腰部扭挫伤的病因病理传统医学有明确论述。《金贵翼》说:“瘀血腰疼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翠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是也。”说明腰部损伤后,导致局部血脉凝滞,经络阻塞,气血失调,不通则痛,故而活动不利。《医宗金鉴•正月骨心法要旨》说:“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又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人体是有机整体,局部与整体的关
7、系,通过经络内外相连,相互影响。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局部与整体并重。急性腰扭伤常并发慢性劳损性腰背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5-7]o急性腰扭伤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是机体损伤后,局部软组织出现水肿和炎症反应,或软组织部分撕裂,以致局部肿胀、肌肉痉挛疼痛。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是针对急性腰扭伤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李孝飘[8]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疗法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不足。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可明显降低急性腰扭伤患者的VAS,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综上所述,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治疗急性腰扭伤有独
8、到之处,疗效满意,简单易行,实惠,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韩红,黎明.针刺腰痛点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44-245.[2]雷龙鸣,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