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77991
大小:5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9
《旧唯物主义视域中人存在与马克思超越—解读神圣家族哲学史论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旧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的存在与马克思的超越 ——解读《神圣家族》的哲学史论评中图分类号:B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08)01-0028-09《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8-11月首次合作并公开发表的第一部论战性著作。其中关于“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一节,列宁称赞“是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①。根据马克思的评论,旧唯物主义视城中的人的存在,经历了感性的存在、机械的存在和抽象的存在三个阶段,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的观点,从而超越旧唯物主义,开始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一、感性的存在——“物质带着诗
2、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所谓感性的存在,是一种人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形具而神生”的生动的存在状态,是人的一种“在质料与形式之间逡巡”②.---的向着未来的经验的开启。感性的存在即现实的存在,这是从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到培根的唯物主义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基本观点。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一方面,把人看作宇宙的一部分,看作纯粹自然的个体存在,认为人甚至包括人的灵魂同世界万物一样有着相同的物质本原和结构,用物质自身的性质说明物质世界的生成和变化。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等等,他们都试图用一种或多种不言而喻的物质
3、或元素来统一说明世界。另一方面,在神性占统治地位的古代,囿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和人类生存领域的狭隘,人类把目光集中于外部世界,人们在直观地领悟外部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存在呈现“感性”的原初行为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这时候,人们尚未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随着自然哲学的兴起,只是把其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当作人的直接的感性对象,强调观察和判断事物时,要对照人们的感觉,对照理智的直觉,注重人们的直接感受,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我们所知的一切只不过是这种肉体以及这种经验的当下运动”③。可见,在朴素唯物主义的视野中,人的存在是一种感觉和经验的当下存在,是一
4、种感性的、诗性的存在。海德格尔一语道破地说,“希腊人不是通过自然现象了解physis,而是……通过对存在的一种基本性的诗与理智的体验,他们发现他们不得不称之为physis的东西。”④正是这种天然纯朴的感性的存在方式,使得希腊人拥有无所不包的才能和活动,肥沃的生活土壤保证和奠定了古希腊哲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家园”地位。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⑤也正是这种“家园”,这种由人的感性的存在建立起来的由物质和精神交融的包含有事物一切矛盾的萌芽的家园,永远把希腊人与后来人结合在一起。近代英国唯物主
5、义和经验学派的鼻祖培根,继承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路线,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极致。马克思说,“阿那克萨戈拉连同他的无限数量的原始物质和德谟克利特连同他的原子,都常常被当做权威来引证。”⑥.---培根认为,“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思想上对自然过程观察到的那么多,也只有那么多: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能做。”显然,素朴、直接、直观、感性、被动等特征仍然是培根唯物主义的精神所在。他提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原则,讽刺继承柏拉图路线的经院哲学,沉溺于思辨玄想之中,只谈不做,是不生育的修女;他拒绝亚里士多德哲学,指
6、责“人们有喜欢停留在抽象事物上的恶劣积习”,认为亚里士多德“用他的逻辑毁坏了自然哲学”⑦。可见,培根虽然贬抑理性演绎的作用,但他十分注重实践效果,反对无物空谈,肯定人的存在应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感觉和经验的存在。培根继承古代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能动性的观点,克服对自然进行笼统描述和概括的缺陷,把物质的运动形式分为反抗、连接、自由、利益、逃避、刺激、政治等19种运动形式,给物质运动冠以生动的拟人的感性色彩,这恰恰体现了人在感性对象的直观中见证着自己的感性的存在。马克思在评述培根的物质运动观时指出,在培根看来,“在物质的固有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
7、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是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各样的差异。”培根逐步摆脱了古代哲学家的狭隘眼界,不仅肯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而且还肯定物质运动的个体性、差异性,这也正体现了作为人的感性存在的感知活动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由此可见,从这样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出发,旧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人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面对自然、猜测自然、解惑自然的感性的存在,始终无法越出这种素朴性和直观性。如果说,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从古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