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73572
大小:30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9
《地震考试1doc.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2、滑行波:当入射角正好等于临界角且V2>V1时,透射波就会变成沿接口以V2速度传播的滑行波。3、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
2、波。4、垂直地震剖面:把检波器放入井中,在地面激发,即地面距井口一定距离激发,称作地震测井。这种观测方法得出剖面是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SeismicProfile,简称VSP)。5、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6、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7、倾角时差和动校正:去掉炮检距的影响,纯粹由于界面存在
3、倾角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称为倾角时差。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D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8、规则干扰: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如声波,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等。9、随机干扰:主要指没有固定频率,也没有固定传播方向的波,它们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如地面微震,低频和高频干扰等。10、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11、低速带:在地表附近的一定
4、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低得多,这个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12、组合:指用一组检波器将信号输出到同一地震道,或者同时激发一组震源,有时也称组合形式(pattern)。13、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多次覆盖技术最早是由梅恩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多次观测,保障原始记录质量)14、共反射点叠加:野外采取多次覆盖的观测方式,室内
5、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15、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即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16、Wyllie方程17、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18、等效速度:19、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20、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
6、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该地层的层速度。21、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共同的式子来表示:Vα称为叠加速度。22、Dix公式:23、褶积模型: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24、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7、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25、回转波:凹界面的反射波就是回转波。26、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ψ表示。27、视倾角:如果测线方向不同,则反射同相轴的产状也将不同,即在地震剖面上显示的界面倾角也将不同。这种与测线方向有关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j表示。28、方位角:测线与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用a表示。29、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从O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法线深度h。30、铅垂深度:从O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hz,也称为铅直深度或
8、钻井深度。31、视铅垂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由O点作垂直测线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是界面的视铅垂深度hx。32、层位对比和层位标定:要把地震剖面转换为地质剖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对反射波同相轴进行层位标定。所谓的标定广义来说,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原理或缺少并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