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60992
大小:144.5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8-12-09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无我空到达解脱作者:慧广法师序言佛法的终极目标,乃是在于求得人生烦恼与痛苦的解脱,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修行了;因为人生的烦恼与痛苦,是由自己错误的行为造成的。所以只要能够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并将导致我们产生这种错误行为的原因消除掉,我们就能得到解脱。解脱,乃是我们在活着时来达成,是此生此世的事。这已由教主释迦佛陀的身教、言教,告诉了我们。可是,在目前的佛教界,能够接受这种想法,敢于说要在现世达到解脱的,似乎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十多年来,笔者常常在想这个问题,发现之所以会如此,实在是牵涉了很多因素,包括佛教的演变、环境的影响,以及修行方法的不合适……。对台湾当前佛教有所了解的人,就会
2、知道,一些佛教徒,几乎已不知道要如何修行,只得人云亦云的趋向于念佛;少数的人从事参禅。显教的修行,除了这两项之外,已没有了。但念佛、参禅而有成就的,又有几个呢?似乎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如此?是否修行方法有问题?一般佛教徒大多将之归罪于:如今是末法时代,众生根性低劣,业障深重——这在净土宗的信徒是特别强调的。事实上,是否如此呢?其实,末法乃是人为的,并非佛陀涅盘之后几千年,就一定是末法时代,修行便不能成就。因为在当前,修行有成就,当世就如佛陀般证得解脱的,在这世界上,仍然有,只是比较少而已。虽然比较少,却已足以证明,在当前,修行还是可以有所成就的。那么,修不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致上来说,是:
3、一、修行的人求证心不够坚强。多数认为既有净土宗的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净土,那么,自然可以在净土中,慢慢的修成,何必急于一时呢?如此,就不会有如佛陀和原始佛教中的佛弟子,以及我国禅宗里,必须求证解脱于现世的坚强意志了。二、是环境的不适合修行用功。佛陀在世时,出家比丘大多行必头陀,住必阿兰若,无牵无挂,自然容易专心修持,而今天的出家人,居住则以寺院为主。寺院是地区信徒信仰之处,自然会有一些杂务,也不太可能安静;修行要达到超凡入圣,解脱现有的妄想、烦恼、执著,实在不是小事,没有时间专修,没有安静的环境配合,怎么有可能?三、最主要的,可能是修行的方法了。世间是无常的,佛法存在世间,佛法也便是无常的,
4、所以会随着时代、环境、弘扬者而有所变化。因此,中国的佛教,在某些方面会不同于印度佛教;而韩国、日本的佛教,又会不同于中国、印度的佛教。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演变,当前的佛法,有些地方,已大异于佛陀在世时所说者,修行方法亦然,目前的念佛、参禅等方法,皆是历代的祖师所说,而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所说,这可以从《杂阿含经》(佛陀在世所说的修行方法,大致在此经内),以及印、中佛教史中得到证明。所以,为什么佛陀在世,乃至佛灭后一百余年间的原始佛教期中,佛弟子修行容易成就,如今的我们,久修却难得有成呢?问题乃在于方法。并不是说,如今的修行方法:参禅、念佛完全不正确,而是这些方法过于死板,缺乏应变,不知如何转
5、换。以禅宗来说,是最可能呈现佛陀降生娑婆世界成佛的本怀的;禅宗的参禅,在原则上也符合了佛陀的修行。参禅亦即对问题的思惟、参究,这和佛陀成道前的思惟十二因缘,原则上是一样的。看过释迦牟尼佛传记的人,都知道释迦太子所以能成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在于他从外道仙人的修习禅定,也不在于他的六年苦行,而是当他觉知了外道禅定、苦行都非究竟,便舍弃了它们,独自于内心的潜思参究,终于让他发现导致人生生死由来的十二因缘,于是将此十二因缘还灭,生死便当下解脱,成就了佛果。试想,释迦太子出家以后,如果只是一味的坐禅、苦行,内心不知针对问题潜思参究,恐怕修到老,也不可能成道的。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乃是修行的
6、关键处,可以说,修行是不能离开参究的。这在禅宗,却是最能把握,因此,禅宗的修行者,都必须参禅。但是,禅宗的参禅,从元、明以来,内容已和佛陀未成道前的潜思研究,大大的不同,参禅变成了参究古人的公案,不再像佛陀那样,参究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生、老、病、死、苦等问题。例如: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否?」赵州答:「无!」就参究这个「无」;又有人问:「如何是佛?」有答「麻三斤」、「干矢橛」、「庭前柏树子」的,这些都是参究的对象。总之,参禅就是参究古代禅师和学人问答之中,难以用常识理解的言语,以便启发参禅者的疑情。清朝以后,禅宗衰败,净土宗勃兴,几乎所有的佛教徒,不管起初修什么,最后都是念佛求生净土
7、,于是又变为参:「念佛是谁?」虽然参究的对象有所不同,但皆强调要「离心意识」参,对公案不可用意识去思惟,凡用意识思惟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对的,这和佛陀未成道前,多次的思惟参究十二因缘,其间的差别,真是太大了。当然,也不是说,禅宗的离心意识参不对。如果要从参究中获得开悟,以至明心见性,都必须离了心意识才有可能。因此,离心意识,可以说是参禅的目标之一。问题是:长城不是一日就能造成的,陈义太高,接受得下的,有几人?没有方便,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