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

ID:28359628

大小:4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9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_第1页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_第2页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_第3页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_第4页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11962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文化批评的四大阵线及我们的纲领朱大可、张闳来源:《2001:文化批评白皮书》前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文化批评的四大阵线及我们的纲领朱大可、张闳来源:《2001:文化批评白皮书》前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文化批评的四大阵线及我们的纲领朱大可、张闳来源:《2001:文化批评白皮书》前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文化批评的四大阵线及我们的纲领朱大可、张闳来源:《2001:文化批评白皮书》前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文化批评的四大阵线及我们的纲领朱大可、张

2、闳来源:《2001:文化批评白皮书》前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文化批评的四大阵线及我们的纲领朱大可、张闳来源:《2001:文化批评白皮书》前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文化批评的四大阵线及我们的纲领朱大可、张闳来源:《2001:文化批评白皮书》前言.---  199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分子的蜕变和分化,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文化景观。知识分子从庞大的国家主义话语体系中分裂而出,经历剧烈的动荡和改组,分化为诸多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立场、利益份额以及话语方式的群体。这些变化为21世纪文化意识形态及

3、文化批评勾勒出混乱的轮廓,也为新的话语运动的崛起提供了重要契机。  学院官僚主义    对当下文化意识形态新格局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学院"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对学院学术加大了扶持力度,并鼓励学术研究与产业和商业合作,这样既增加了学院学术的影响力,又为其带来巨大的利益。学院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也达到了近几十年来的罕有水平。另一方面,学院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位制度、职称制度、岗位制度的完善,使学院迅速官僚化,成为国家机构映射在知识界的一个权力摹本。    学院是

4、主流体制的知识垄断策略的实施者,也是国家进行丝绒化管制的法定代理人。学院在国家授权下圈定知识体系,建立和维系学术威权。在以"学而优则仕"为传统的中国学问制度史上,只有经过国家文教体制确认并受其支配的学人,才能够进入社会上层,享用政治、文化、经济和话语的特权。即使在当下的全球化资讯时代,知识体系仍是强大的社会整合工具。公民社会遭到知识等级体系(文凭与学历)的肢解,知识秩序也掌管着衡量主流与边缘、正统和异端、高雅与低俗的尺度,学院学问优劣标准成了决定性律法,只有经它确认,公民才能获得各种正当性地位和权力

5、。    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批学术官僚把持着学术资源的支配权,掌控知识的价值尺度和学术等级的评判权。通过学术研究基金的审批、学术成果的鉴定、学术奖项的评审以及学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等"学术行政"行为,来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威。学院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新文化秩序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学术评判更多的时候是学术官僚阶层内部的利益分割。通过培养学生、研究生,学院派拥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招生规模的扩大,有效地维持着这个学术官僚梯队的基本结构和规模。    这种学术官僚形态的发育庞大,触

6、发了无可规避的道德腐败。在1980年代对民众进行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启蒙"之后,学院开始对其自身展开"资"本主义的"货币启蒙"。近年来,学术腐败丑闻连续不断:大量的学术抄袭、剽窃事件,招生黑幕,评奖丑闻……由于学术腐败戴上了一张"知识正义"的面具,民众对学院知识精英又具有先天的崇拜心结,令这种罪恶更具伦理欺骗性。而由于专业特性的限制,使之又只能依赖学术界内部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清理,因而它比其他领域的腐败更缺乏监督机制,也更难以审判和惩处。    有一些学院精英分子意识到学院自身的人文危机,于是他们乞

7、灵于五四以来的新学术大师的幽魂,企图依靠重新修订学术神谱来重整学院理念和知识分子精神,"新国学"的学术宗庙重新燃起了幽暗香火。但这些学术努力在强大的现世利益驱动下露出了扭曲的面容。学术"神谱"的建立,只给学院学术抹上了一层神圣高尚的油彩,强化了学院学术的道德威权,使学院进一步"知识庙堂化"。    另一方面,以各种不同方式谋求与国家主义的媾合,是学院知识分子的最新走向。90年代中期以来,主流语境发生了一系列微妙变化,国家主义在新文化格局中的集约力趋于弱化,它需要寻找新的知识代言人。学院精英与主流意识

8、形态一度破裂的关系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得以弥合。以"国学"、"新儒学"和"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中介的学院知识分子,开始了与体制的漫长蜜月,并在新权力系统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更为甚者,80年代处于边缘地位的前卫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现在大多融入学院,成为新一代的"学院精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指望学院知识分子成为自主的批判性力量,并营造出一个哈贝马斯式的健康的"公共空间",无异于痴人说梦。    由于对主流意识形态性质理解上的差异,学院知识分子内部产生了戏剧性的分歧。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