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09678
大小:5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谈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苏丽晶福建省德化县三班中学362501魏书牛说得好,教师第一是教做人,第二是教方法,第三才是教书。细想来教师的实质就是如此,尤其是语文教师肩负的育人之责任更重于其他教师。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因重于分数而轻于德和能的培养。分析教材,分析试卷范围,分析文章重点等等劳神费力的工作都是围绕考试而转。这样使学牛只重于“强记”“苦作”,只是一个“装”的机器,肓接影响了学牛的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拿到语文教木,首先就应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观念。语文教材,是精神的粮食,是文化的载体,是
2、道德的襁褓,是性格的扬帆。课文里的美景真事,情感精神,都可有育人之用。育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教师就应先通透教材,透彻掌握教材,懂得教师真正是教会学牛“真善美”,还是“爱与责任”,是“坚强勇敢”还是“道德情操”,是“抉择判断”还是“人生追求”。当从整体把握教材里的精神实质,再按学牛的牛理心理发展规律,再选择实例一—教材里的文章,对学牛进行熏陶影响。即教材里选择的文章仅是要对学牛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培养的千万材料中的个例。教师就从这些例子中引导学生去抽出文章精神的东西,找到美的东西,寻到心灵的抚慰,达到育人之功效。这就是“用教材而非教教
3、材”。当然,用例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教材,何况教材里的文章并非都是经典和代表,这就对教师提击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才有全局观,教师必须先自己通透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从根木上驾驭课堂。教材里所选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件艺术品,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根木上去接受这个事实,再用这种认识去指导教学,充分发挥艺术的力量,用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去组织教学思路,用艺术的再创作性去组织教学方法,用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去安排教学重点。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潜能的挖掘,乂激励学生使其产生恒久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既注重了学牛全面素质的提高,又把“教书”和“育人”
4、有机结合了起来。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到得情感传给别人,而别人为这种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这既证明教材课文艺术性的一面,又揭示出艺术品思想教育的特性。当学生了解了课文的精神实质,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看法和观点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文章里的真善美、假丑恶会形成学生评判是非、分辨真伪的能力;文章里洋溢的热情、气氛会熏陶学生,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字里行间闪现的责任心、同情心、博爱、宽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这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却未能把它有效地用之于教学。
5、一张解海龙拍的《大眼睹》曾牵动着无数善良的心,推动了浩大的“希望工程”,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会从根本上改良人的思想,这是不容质疑的。用教材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培养上,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掌握上。教师的第二目标是教方法。所谓的方法实则是经验的积累,是从无数的材料中得来的共同特征,是经验的理论化。在语文的教学上,知识体系都清楚,文体又不繁杂,语法知识仅是初级阶段,但却用了大量的文章来反复展示“文体特征,语法知识,阅读方法,体验途径”。当老师忽视了这一点,便天天只知授完一课再授一课,终极目标仅是授完任务中的课文,这样费
6、]
7、寸费力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这就需教师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体会的方法。比如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有“要素、特征、分析的步骤、注意点、情感等”,把这些分析的方法在课文实例中引导给学生掌握,那么以后的记叙文阅读仅是课堂练习。这就教会了学生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学生以后面对记叙文阅读吋就能独立去面对、体验、理解。其他文体也应该是这样。这就需教师对各种文体的知识点都有准确的把握,并归纳概括出来,教给学生。这样既高效又轻松,让学生养成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让学生掌握方法,再把相应的课文拿来当作练习实践,这就真正达到“用教材
8、”目的。关于第三目标教学,只不过是观念的具体化,理论的实践化,用科学的观念指导,按科学的方法实施,那么教教材就是水到渠成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或人们的偏见中,语文教学应先从字词到句,再到整篇的把握。阅读、分层、概括、分段讲析、环环相扌II,这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盲人摸象之弊。因为选录的课文多数是精选或改动之作,已非原汁原味,如果再把它肢解来把握,它的艺术性势必会丧失。无论是课文还是其它艺术品,它最核心的并非是精美的组合或华丽的装饰,而是它最能打动人、最能震撼人的精神的东西,或情感、或气势、或逻辑。而这些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9、的,是一个整体,在思想上会对观赏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文教学中,就需教师引导学生以观赏者的角度,从整体面对课文。这也正如人的脸,分别看耳目口鼻,并不能得出脸部的明显特征,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整体看,就能体现出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