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ID:28272206

大小:62.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9

教学中的心理暗示_第1页
教学中的心理暗示_第2页
教学中的心理暗示_第3页
教学中的心理暗示_第4页
教学中的心理暗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中的心理暗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学中的心理暗示刘美伶(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四川重庆401120)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62-02摘要:一育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对于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心理是否健康对于一个人的牛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影响。更有甚者,把心理问题等同于医学上的精神病。在这样的一些传统观念下,心理学方面的教育更是得不到有效重视。体现在教学环节上,学生们从小就少有正确的心理引导。而负担教育工作的教师

2、们多注重教材,书木知识,却很少关心学生心理上的发展。更有些教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偏爱“优牛”并给予更多关注。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而且会给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长远的毁灭性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心理暗示,引发学牛由内而外的思考和改变,引导其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自我肯定,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也可以加强教学互动,使那些对学牛整体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科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易懂。关键词:心理学;心理暗示;自我效能感一、心理暗示的渊源于概念从古至今,由远及近

3、,心理暗示无处不在。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心理暗示多表现为对权力和不可知力量的盲从和依赖。在古老的礼仪,宗教,以及巫术的领域中,巫术就是心理暗示的雏形。虽然毫无病理和临床依据,但其中不少人也奇迹般痊愈。而木质上,这些巫术就是让病人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心理暗示。到了文明社会,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牛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

4、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二、心理暗示的作用(一)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具有受暗示性,而在相同的情景下,对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可以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心理暗示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心理学大词典》上提到关于心理暗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分自我暗示

5、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和一只发生作用。他暗示指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教学中不同的心理暗示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学科的学习和教学来讲,光靠老师的讲授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吋候辅以心理暗示就尤为重要。它可以减少教学中老师教学生不学或不愿学,学不懂的状况发生,引导学生的心理状态往教学任务所期待的良性方向发展,减轻学生的挫败感,使学生能主动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养成自我激励,

6、积极应对挫折的习惯性心理,从而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很好的互动教学效果。鉴于暗示既能对人产生不良作用,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暗示运用得当可以发掘学生自己的某些潜力。反之则会造成一系列恶心循环。某学生在进考场前打了几个呵欠,马上联想到昨天晚上唾得不好,进而想到自己头脑不清醒,进而联想到考试失败的结果。于是在考试过程中i遇到需要思考的题0便联想到自己缺乏唾眠,于是整个人的思维迟钝,丧失信心,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了,以致考试失败。这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影响。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则产生的效果不

7、一样。如果某学生在进考场前打了几个呵欠,马上对自己说:“伸个懒腰,深呼吸,在楼道里跑几步精神就会好起来了。”于是他这样做了之后马上精神就好起来了,在考试过程中,一直保持清醒的状态,积极主动的分析试题,最终通过考试。这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带来的正面效果。同时可见,心理暗示带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情感,即主观性。这也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穿插进心理暗示有很大的必要性三、教学中心理暗示起作用的原因以及具体的方法(一)原因。首先,从广义上讲,每个人的人格里都有

8、“自我的部分”。一个“自我”较发达比较健康的人,表现出来就是通常认同的有主见的人。但是人不是万能的,因此人的“自我”不总是正确的,完美无缺的。这种“不正确”和“不完美”给外来的影响提供了机会,为别人的暗示提供了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可以把握住学生的这种“缺陷”,给予相应的心理暗示,以帮助他们理解难懂的知识,克服学习产生的无能感。其次,有了可以提供心理暗示的机会,并不一定能促成相应的心理暗示。对于受影响者来讲,必须具备对于外来暗示者的自卑感。这样的自卑感,以及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