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59566
大小:56.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关于化解社会矛盾与实现社会和谐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化解社会矛盾与实现社会和谐的思考摘要: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在观念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频发期和高发期,对如何实现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新课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性质、规律,树立以对等观念、谈判观念和妥协观念而整合的和解理念,积极探寻化解社会矛盾和;中突的和解路径,作出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的制度安排,实现社会和谐。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矛盾;和解;对等;谈判;妥协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
2、060—04一、和谐社会的提出: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在观念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回想我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实行“斗争哲学”,不但与天斗,与地斗,更多的是与人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中华民族遍体鳞伤,大伤元气。那时候,说“斗”字理直气壮,说“和”字是忌讳的,被批判为“投降主义”、“阶级调和文革”结束后,我们党首先对十年“文革”拨乱反正,对“文革”前十七年也作了一定的反省,幵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当时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以经
3、济发展为中心,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后来的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为以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当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和思维尚待彻底清理。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建设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已进一步远离“以阶级斗争为纲”,远离“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而走上了平稳执政、依法执政的轨道。尽管也还存在过去一些意识形态的惯性和体制惯性的影响,然而毕竟在建立和完善社
4、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上取得了重大成绩,在政治文明建设上也取得进步。只是在发展成果的分配中,在贯彻公平正义原则上有所不足。在教育、医疗和住房制度改革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局部范围的社会矛盾趋向尖锐,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增多,使得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遇到了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的中国领导人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纲领性决策,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意味着国家将采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均衡协调的发展目标,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法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三十年前的“以阶
5、级斗争为纲”到三十年后的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进步。人们在理解和谐的时候,容易仅仅把它看成是社会稳定,而又把稳定看成是静态的稳定,看成是风平浪静,鸦雀无声。然而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后,我们逐步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不同的个人、社会群体、社会集团之间,以至于政府和民众之间难免在利益和思想认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和矛盾。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并不在于没有社会冲突,而在于能善用和解的方法和途径去协调、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我们从观念上说,应当把一定范围、一定
6、程度上的矛盾冲突看成是正常的现象,甚至看作社会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矛盾,事物的发展也就停止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常识。这在理念上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不要像从前那样一讲到社会矛盾就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又把阶级斗争看成是不可调和的,是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把自己看成是革命的代表,是一贯正确的,而对方则是反动的、完全错误的。我们应当如实地承认社会上、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冲突,认识上有许多分歧,不一定都是是非性质的原则问题,而常常是由利益上冲突和认识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是可以通过沟通、对话协调的方法加以解决的,是可以达到双
7、赢的。可喜的是,近三十年来,我们在处理社会冲突时有很大的进步,常常能用疏导的说服的方法,甚至是利益补偿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进步归功于市场经济中的双赢观念对我们的启示。同时也要看到,从理念上说,由于思想上的路径依赖,我们可能还难以完全接受我们的社会冲突是能够通过对话、沟通等和解的方法来解决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和解的理念:对等、谈判和安协和解理念涉及三个观念:一■是对等观念。对等观念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观念是不讲对等的:“斗争”的两方水火不相容,非要斗得
8、你死我活,如果有谁要讲对等,则是阶级立场错误;就是对人民内部领导与被领导、先进与落后的关系,也是不承认对等的。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以后,思路打开了,发现在市场交换行为中,双方的关系是对等的,不存在任何强制的因素,双方出于各自的需要自愿进行对等的交换,交易就达成了。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人们逐渐学会了,剧这个观念去观察当今社会矛盾的双方,不管是个人对个人,群体对群体或个人对群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