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

ID:28259451

大小:798.00 KB

页数:345页

时间:2018-12-09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_第1页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_第2页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_第3页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_第4页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_第5页
资源描述: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尔雅目录[隐藏]【简介】【详情】一、诂释二、释亲尔雅封面[编辑本段]【简介】  注音:ěryǎ  价值: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

2、重要影响。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者: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历史: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

3、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编辑本段]【详情】  ○全书19篇,这19篇的名称是:  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  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  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  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  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  释乐——对乐器的解释  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  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  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  释山——对山脉的解释  释水——对河流的解释  释草—

4、—对植物的解释  释木——对植物的解释  释虫——对动物的解释-..  释鱼——对动物的解释  释鸟——对动物的解释  释兽——对动物的解释  释畜——对动物的解释  ○前3篇诂、言、训只见的界限由于古人对于词的分类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这3篇解释也很模糊。13-19篇是对于生物的一些解释。但是其分类与现在很多地方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科学不发达之故。例如“鼯鼠”由于会飞行,将它归到释鸟中。  ○其中最后7篇(《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

5、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  ○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  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  晋朝郭璞《尔雅注》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  后世还出了许

6、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称为“群雅”。如:  明朝方以智《通雅》清朝洪亮吉《比雅-..●《尔雅》疏叙●卷一·序●卷一·释诂第一●卷二·释诂下●卷三·释言第二●卷四·释训第三●卷四·释亲第四●卷五·释宫第五●卷五·释器第六●卷五·释乐第七●卷六·释天第八●卷七·释地第九●卷七·释丘第十●卷七·释山第十一●卷七·释水第十二●卷八·释草第十三●卷九·释木第十四●卷九·释虫第十五-..●卷九·释鱼第十六●卷十·释鸟第十七●卷十·释兽第十八●卷十·释畜第十九●《尔雅》疏叙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

7、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昺等奉敕校定  夫《尔雅》者,先儒授教之术,後进索隐之方,诚传注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夫混元辟而三才肇位,圣人作而六艺斯兴。本乎发德於衷,将以纳民於善。洎夫醇醨既异,步骤不同,一物多名,系方俗之语;片言殊训,滞今古之情,将使後生若为钻仰?繇是圣贤间出,诂训递陈,周公倡之於前,子夏和之於後。虫鱼草木,爰自尔以昭彰;《礼》、《乐》、《诗》、《书》,尽由斯而纷郁。然又时经战国,运历挟书,传授之徒浸微,发挥之道斯寡,诸篇所释,世罕得闻。惟汉终军独深其道,豹鼠既辨,斯文遂隆。其後相传,乃

8、可详悉。其为注者,则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东晋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最为称首。其为义疏者,则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俗儒,不经师匠。今既奉敕校定,考案其事,必以经籍为宗;理义所诠,则以景纯为主。虽复研精覃思,尚虑学浅意疏。谨与尚书驾部员外郎直秘阁(臣)杜镐、尚书都官外郎秘阁校理(臣)舒雅、大常博士直集贤院(臣)李维、诸王府侍讲大常博士兼国子监直讲(臣)孙奭、殿中丞(臣)李慕清大理寺丞国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