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

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

ID:28247588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_第1页
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_第2页
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_第3页
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_第4页
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关键词:传统儒家;道德;圣贤;境界理论摘要:先秦儒家思想是关照人的生活与生命的文化,此生生之道以人性为存在依据,通过伦常日用而逐步展开人之为人的过程,确立人生价值选择的标准、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孔子于“即世”之乐中以体仁,孟子通过尽心知性以体“超世”,宋明儒者在日用即道中得圣贤气象。从先秦儒家孔孟知命乐天,到宋明儒学诸子体悟天道至诚与大公,儒家通过辨析人道良心与性理,不断地将儒家道德精神深度开掘,及至晚明后期,在王阳明以心学改造传统道学的思想运动中,“境界”概念成为思想家对

2、主体真性情与自由精神的价值追求。历代儒家学者将先圣缅怀与国故情思、时局动荡与个人遭际诉诸文思哲理,以境界提挈思想,将境界拓宽到人生意义与文化义理层面,提升至个人主体人格的精神修为,随之,人世关切与生命关怀的价值命题便在境界视野中得到深层开掘。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苏丽珍,等: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令的历史流变11儒家以关照主体生活与生命为主旨,提出了曾点气象、居仁由义、孔颜之乐、内圣外王之道等一系列思想,由此确立了别具一格的境界理论。儒家立足于人伦日用以“即世”使命感关怀生命价值,

3、同时并不囿于现实俗务,在道中庸中体悟极高明的“超世”情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若即若离,努力实现“即世”而“超世”的独特境界。在境界语境下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探讨,一方面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也可阐释儒家学者对仁、义、圣的崇高人格追求。本文拟通过阐述传统儒家“即世”而“超世”境界理论的历史流变过程,以明辨传统懦家对主体人格境界一以贯之的理想追求:以天道为本体立论人性善恶;通过变化气质以道德涵养功夫体察生命;经由穷究天人关系之途最终达到人生与天地境界的合一。一、孔子于“即世”之乐中以体仁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

4、化或日本的耻感文化,中国儒家文化的特质则是“乐感文化”[1]。李泽厚认为,儒家文化的乐感性,关键就在于其对此世间的把握,即不设定脱离人世间的彼岸世界,以实用理性为思维方式来把握情感本体,于日常人伦中追求人生归宿。因此,儒家往往通过提升自身境界或精神修养把握人生之乐,追求君子乐道之仁。以乐见仁在孔子那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君子之乐。《论语》首章前三句便涉及到儒家教人为学、交友、处事的乐观心态。孔子认为,经常习行自己所学,与远道而来的朋友相见,抑或与人相处,人虽不知却见君子,自己心中有所洞见,从而收获生

5、活之乐,并于此世俗平凡中剥去肤浅而见伟大。那么,孔子究竟教人所学何事、所习何道、遇良友所得何益,又为何人不知而不患却从中得见君子之德?孔子教人所学者,是学做人与求道,其标准是成君子,君子以求仁道。至于习行所学之道、与朋友论修道涵养,更是浸透着怡然自得的心境追求。快乐既是一个求道过程,同时也是得道之精神所在。正因如此,即使面对道之不行而不被人理解的困窘之境,儒家也不会自感颓败、也不会自降道之高远,因此得见君子乐道境界。孔子以乐感文化为支撑而求君子仁道之境界,除了为学与交友之外,还通过践行礼乐与乐天知命而展开。在孔子看

6、来,周公通过制礼作乐成就了周的绚丽文明。他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将仁之本质赋予礼乐之中。礼与乐不仅仅是玉帛与钟鼓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规定,更代表着内在于人的本质之“仁”之规定。孔子认为,个人从仁心出发而做出的行为,不仅体现人的自由意志,而且也符合社会伦理原则的规定。也就是说,外在形式之礼与内在本质之仁相互贯通,人正是通过自律自觉做到克己,从而使视听言动皆合于礼,最终实现天下归仁。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归仁并非一个刚刻严毅的苦行过程,而是一种内心从容、心安理得的乐感体验,正是这种乐节礼乐的“夫子之道”造就了儒家坦荡的君子胸怀

7、。人有了这种胸怀,就不会因眼前的穷通荣辱而患得患失,而是视功名利禄如烟云,衣食锦玉之时不以为意,令袍敝衣时不降其志,贫而无羡,富而不骄,以里仁为美者,方可以长处乐。孔子以君子比德于玉,以山水之乐比附君子仁厚的道德修养。此外,孔子对君子道德修养的要求还体现在力求尽善尽美的正乐过程中。与西方审美追求“真”与“美”不同,中国懦家审美境界力求达到“美”与“善”的统一。孔子盛赞《韶》尽善尽美,听闻《韶》乐,陶醉其中而三月不识肉味,厌恶《郑》声乱雅乐,且志愿以礼乐治天下并躬行实践,于是从卫返鲁,使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8、[2]。何谓乐之正?在孔子看来,理想的礼乐制度既表现为以礼约人,同时还表现为以乐成人;礼要求人严谨以待,乐使人享中和之美。孔子认为,人若成人以达到仁者境界,需要不断进行道德修养,这个过程即学诗以言、学礼以立、成人于乐,人之为人,最终进于礼乐的君子会在中和之乐中达到美与善统一的仁者之境。总之,孔子的仁者之乐关注此世间而又不陷溺于此世间,总能于俗物庸常间显示其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