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ID:28234358

大小:19.2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_第1页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_第2页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_第3页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_第4页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在这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涌现了无数诗人,诗歌作品也是层出不穷。然而在这一个时间段中,唐代无疑成为诗歌发展的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下,涌现了大批诗人,“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像满

2、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和唐代的诗歌创作成就相比,唐代诗歌的创作理论成就要小得很多,但是它仍然在中国的诗论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因为,诗歌的意境理论产生于唐代,并贯穿着中国整个时期的诗歌评论。今天,当我们的眼前展现一首诗歌的时候,往往,我们都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寻找诗歌内部的意境表现在何处,或者直接发问这首诗歌的意境怎样。而那些意境丰富的诗歌往往被称为上乘之作,并被后人传承下来,奉为经典。  【关键词】唐代诗歌;意境  一、诗歌的意境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

3、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意境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而言,它是诗人的主观之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之形、神以及诗人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悟所形成的艺术画面。绝大多

4、数的诗歌不以塑造人物,描述故事为己任,它所要表现的是诗人心灵思绪的片断,借助的常常是与之相对应的山水草木等事物的形貌,赋之以灵性,寄之以情思,它们不同的艺术形态,则是诗人独特匠心的展示。从接受主体而言,则是凭借诗歌艺术语言的媒介,糅合一己之人生经验,再现诗歌中的艺术情景,并从中体悟、玩索与反观自身,从而产生心灵的回应与共鸣。  最早将“境”作为诗学术语引入诗歌领域的是唐人。唐代诗僧皎然《诗式?取境》云:“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这里的“

5、境”,就包含了主客观统一、驰骋艺术想象的意思,就是指意境的创造问题。皎然还在《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中有“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的诗句,也说明了诗人的情思是包容在诗歌的意境之中的。只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古人往往只称“境”或“境界”。概括古人意境理论之特点,大致具有发散性、相关性和多样性之三端。  二、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王昌龄:诗三境说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

6、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王昌龄最早提出诗歌“意境”这一概念。在其《诗格》中,他对诗境的种类与特征作了分析,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关于“意境”他说:“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他的“意境”说具体是从“意象”角度出发,作用于“意象”并思考,是偏重于

7、物象、偏重于表现情、偏重于表现心的意境。他又在其文章中提出了“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此“意象”是构思中的“意象”即心内之象。  王昌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意境概念,从此意象理论与意境理论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两块基石。从王昌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比来看,就“意境来说便显出了其创作与理论的矛盾。只有到了皎然,吸收佛教的认识论后,才完成

8、了佛教境界说到艺术境界说的转变。皎然就是将掸理和儒遭有关的文艺思想结台起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从此唐代意境理论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皎然:三境合一说  皎然《诗论》云:“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境”在皎然诗论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能够引起主观情思的客观景物或生活环境。皎然在《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经义》中“深穿其境”的“境”义同。二指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让人体味无穷的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