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81084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中国古代耻辱刑浅析【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法学中国古代耻辱刑浅析随着犯罪率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现有的刑种产生了怀疑,认力单纯采用关押入狱的惩罚方法并不能真正改造好罪犯,0前的再犯罪率很高就是佐证。在用监管方法改造罪犯不甚成功的情况下,美国一些州的地方法官越来越多地对较轻的违法犯罪者采用耻辱刑。耻辱刑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权的需要,现今屮国刑罚系统应借鉴“仁恕恤刑”这一古老刑罚理念,逐步减少生命刑等重刑的适用。但是,耻辱刑是诉诸人内心的一种刑罚,因而这种刑罚的主观色彩十分强烈,对这种刑罚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这将是在实施耻辱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与解决
2、的问题。耻辱刑是世界各国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刑罚类型。耻辱刑是以对受刑人施以耻辱、损其名誉、使其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一类刑罚,耻辱与名誉是一对具有对立意义的概念。名誉是一种复合观念,构成名誉的观念是由持久的社会舆论形成的,社会舆论推崇美德的形式要素,具有这种形式要素的人就受到公众的敬重;而耻辱则是“声誉上受到的损害”,耻辱是一种受公众谴责的标志,它使罪犯失去公众的赞助、祖国的信任和社会所倡导的友爱。冋首屮国儿千年文明史,名誉的作用早已被其认识并应用于现实的法律制度设计之中。如果具体到刑罚体系,极为典型的则当属耻辱刑。倘立足于现在,找寻实施身心兼治之处,找寻
3、达成羞耻之心的境地,具体到刑罚的落实之地,我们便会自然地把视野投向监狱,因为那里是自由刑的执行机关,罪犯将在监狱里服刑。但是我们真的能在此自由刑的执行机关找到身心兼治后的羞耻之心吗?对于罪犯的“羞耻之心”的培养,古人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积极的教育和消极的教训。对于前者,是从正面提升个体的人格和尊严,例如,唐太宗释死囚的典故。《后唐书》记载:“十二年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某实,羞耻之心的培养,不见得非得一个刑字,相反的教化手段,有时候反而更能提升一个人的耻辱感。对于那些死囚,本以为是必死之人,却
4、能够得到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的尊重与信任,他们的内心将会受到多么大的震撼,此法必能震醒他们的羞耻心,撼通他们的弃恶从善路。“赦免”这一制度在现今世界各国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正体现了积极教育的正面作用受到了世人的认可。对于后者,耻辱刑是其代表作,它通过对罪犯施加外在的耻辱表征来达到教训罪犯的目的。例如,墨刑,《说文解字》中说:“黥,墨刑,在而也。”墨刑亦称黥刑,刺刻犯人的面部并以墨窒之,留丁烙印,使人一见便知,并遭到众人指贵与提防,因为其明显称志也更便于官方的监督和控制。再如,髡刑,其源于周王族巾犯宮刑者,以髡代宫,即将长发剃除为短发。至秦时,其发展成为一
5、种剃除受刑者头发及胡须的刑罚。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蓄发留须是屮国古代男子的正常状态,若将罪犯的发须强行剃除,使其处于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状态,将被人指责,而后知耻。但即使是消极的教训,也蕴含着教化的功能,其亦希望罪犯能在身心兼治后找到羞耻之心,而后改过。如果能探讨出耻辱刑的教化功能,那积极教育的教化意义不言自明。近年來,世界各国的刑罚模式也逐步出现了由监禁刑为主向非监禁刑为主的转化的趋势,体现了人类刑罚的进步与文明。无论从世界刑罚发展的潮流看,还是从我国刑罚体系的现状看,我们都应该对现有的非监禁刑进行改革,希望能够发挥其优势,达到控制犯罪、稳定社会
6、的目的,实现刑罚的功能。正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了对非监禁刑的思考,其中就包括是否采取耻辱刑以及耻辱刑的种类及实施标准等等。通过耻辱刑损害罪犯的声誉,使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知其羞耻之心,弃恶从善,重新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此刑罚对单位犯罪也同样施之有效。并且,监禁刑的适用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弊端,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权的需要。国内外广泛的耻辱刑实践及我国刑罚适用对象性质的变化为扩人耻辱刑的适用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对耻辱刑的产生及特点进行分析,将其借鉴于中国现行刑罚制度的改革。耻辱刑作为损害犯罪分子的名誉而使其弃恶从
7、善的一种刑罚制度,虽是一种表面看来冷酷肃杀的刑罚设计,但实际上,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下,它还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教化功能。参考文献[1].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二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39[2].田宏杰.刑罚目的研宂对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J].政法论坛,2000,(6).[3].屮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屮国历代刑法志注译[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0〜141[5].陈云生.反酷刑当代中国的法治和人权保护[M].社会科学文献社,2000.4
8、.[6].吴晓丛,王关成编著代死刑肉刑要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7].十三经注疏•孝经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