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ID:28168299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_第1页
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_第2页
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_第3页
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_第4页
资源描述:

《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互文性理念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自朱莉亚•克里斯特瓦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中率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后,互文性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被众多学者广泛运用在文学研宄中,文学研宄得以突破单一文本研究的封闭性,逐渐转向跨文本文化研宄。互文性理念强调文本之间的联系,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1],这一体系体现出文本的历时性维度,体现了文本的历史意义。但国内高校英美

2、文学的教育普遍采用通读文学史加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赏析模式,割裂了文本间的反射与关联,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具有片面性,无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文本的文学意义和历史意义。一、国内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现状英美文学课程是国内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分析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英美文学一般在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课时长度大约为一学期或一学年,而教学大纲一般需覆盖从十四世纪至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和从启蒙时期到现代主义时期的

3、美国文学。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授课教师一般采用文学史结合代表性作家的模式进行授课,以某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为代表,介绍该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背景,辅以该文学流派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的节选,对学生进行常识性联盟知识的传授。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这种文学史通讲加文学作品串讲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互文现象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之18》中认为诗歌使得世间的美好得以永存,诗歌具

4、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其实,不仅是诗歌,文学作品作为载体,亦能使作家的思想得以传承,这一传承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影响了一代代作家。后结构主义者甚至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含义并不取决于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产生于它与所有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参照。例如,《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本是天真无邪的高贵少女,最后为爱疯癫,而《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本是一个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物,却因为“疯女人”这一意象而被奇特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主义视角下共同的被父权迫害的形象。文学作品间的互文性同样跨越了

5、国别的界限。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文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心理应该是雌雄同体的,“人必须是具有男子气的女性,或是具有女子气的男性”,[2]美国作家薇拉•凯瑟则在《啊,拓荒者!》中塑造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人格特征的刚与柔完美结合的共同体。文学作品中的互文现象比比皆是,互文性的研究打破了文本的封闭自足,颠覆了作者的权威,积极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三、英美文学中的互文性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文学史+选读”模式下,教师“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大量的文学史知识,罗列如作者生平

6、、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普性教学,忽略了文本的主体性。王守仁指出:“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3]而对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则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储备的知识或是现有文学素养对文本进行开放性的解读。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摆脱机械的照本宣科,主动发掘文学文本间的互文现象,打破按照时间发展罗列文学作品的教学模式和对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割裂式的讲授方式,引导学生使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学发展、探索

7、文本意义。同时,对英美文学的考核方式,应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做相应的改变。传统考核方式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史及文学基础常识的把握程度,造成学生普遍认为英美文学考试靠的是死记硬背,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的考查。而形成性评价模式则针对课程发展,对学生进行档案式记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通过平时测验、作业、研究型学习报告、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探索性解读。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突破了单一文

8、本的狭义性,将文本置于文学发展的脉络中,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探索文本意义。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能够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