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

ID:28157622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_第1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_第2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_第3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_第4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作者的描写顺序感知文章大意,并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爬的?2、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生动的用语言描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生答)如果我们想要种葡萄,我们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呢?(生答)师总结:如果要种葡萄,首先得搭架子,这样葡萄藤才能攀援生长。但是有一种植物,它不用搭架子,也能自己往上爬,你

2、们想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生答)师:这种植物就是爬山虎。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可以自己往上爬吗?让我们带着一个疑问一起学习一下《爬山虎的脚》。(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认真听,并思考如下问题:(1)、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你能说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吗?3、从每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中,你能明白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吗?(层层深入)(三)、粗读,理解一、二自然段。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2、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得出的结论?3、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有什么特点。4、看了作者对叶子的

3、描写,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所理解的感觉读出这个自然段吗?(四)自主研读3—5自然段,体会重点创设情景一:师: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爬山虎和爬山虎的叶子,可是我们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这样写是不是多余了?让我们带着疑问解读接下来的自然段,再回头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问题: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什么样子?什么颜色?2、课文是怎么描写的?3、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比喻的用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的细的特点体现出来了)4、你能根据作者的描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看看你们理解的是否在准确。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

4、的朗读第三自然段,并配上我们所理解的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创设情景二:可以看出,我们的作者观察非常的细致入微,把如蜗牛的触角那么小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但,老师有个疑问:既然爬山虎有这么细嫩的脚,那,它是怎么爬的呢?让我们一切来看看第四自然段。问题: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爬山虎爬的过程中动作的词语。2、这是作者的描述,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爬的过程说出来吗?3、你能把爬山虎爬的过程表演出来吗?(生讨论,练习,请到讲台表演)4、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创设情景三:可以看出,爬山虎是靠着墙不断往高处爬的,确实很厉害

5、。这里,老师又有一个疑问: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到墙,它还能往上爬吗?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自然段里,我们的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问题:1、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样?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会怎样?……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总结:可见,爬山虎的脚是多么的牢固啊!(五)、探究、感悟写法。问题:1、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一个细致的介绍,可作者为什么要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不是多余了?说说你的理解?2、作者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写作顺序好不好?这个写作顺序对你们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没有好处?3、作者通过观察爬山虎,写出如此优美细致的文章,你从中得到什

6、么启发?或你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针对《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教学,教学反思如下:一、成功之处:1、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话题,有提问的方式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衔接主题。2、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握重点、体会课文大意。3、问题的设计详略得当,能够抓住重点。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问题设置往往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阅读,使教学思路和脉络清晰,好的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比如说本案例中通过“爬山虎不用搭架子,也能自己往上爬,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设问,即抓住了本文重点,又使学

7、生产生浓厚兴趣。4、充分使用各种手段,如画画,表演,调动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在玩中学,学生不会感到疲惫。二、不足之处:1、作者这篇文章很优美,适合多朗读,再设计中朗读的成分还是过少。2、生词的讲解被忽略的,在讲解自然段的时候也正是一带而过,没有过多讲解,对于学生记忆生词不利。生词的讲解也应该详略得当。3、本课的目标是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以及体味文章语句的优美。三个重点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比如观察方法只是最后略带提了一下,没有详细的从文章找体现了作者观察很细致的句子,从而总结出这一结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