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33057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船舶电力推进变频装置控制方法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船舶电力推进变频装置控制方法探究 1引言 对于船舶动力而言,电力推进系统未来发展中,变频装置具有调速范围宽,平滑性好,运行效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随着变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广泛的应用,在船舶推进系统中,变频装置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船舶电力推进变频装置控制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其更加持续的应用。 2船舶推进电机启动带来的影响 船舶电网本身属于有限电网,其系统惯性系数偏小,针对电力推进的船舶电力系统而言,因为其本身的电网和负载容量一致,其推进电动机的功率占据电网功率70%左右,相比大电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负载的电流出现变化,特别是电机启动等感性电
2、流推进时,利用电枢反应,就可以让发电机的端电压出现变化,进而对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最终影响整个电力系统。另外,在电机启动过程中,一旦发电机组的有功功率和转矩输出不够稳定,也会影响电网频率的稳定性,不稳定的频率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甚至造成系统崩溃。 3推进系统变频装置控制策略研究 在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中,基于电力变换装置作为基础的电能变换和处理,如何确保电力变换装置互联系统本身的稳定运行,就是关键所在,针对控制结构图,具体见图1所示。 3.1基于直流母线电压前馈的变频器控制 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而言,其功率达到几兆瓦或者几十兆瓦,直流
3、侧参数出现变化和电机本身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当增加了直流侧电容容量或者是电阻阻值之后,就会通过减少电感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但是利用硬件系统的改变,会增加物理体积以及成本,并且还会增大功率的损耗,这样也会制约方法的有效应用。目前,直流母线稳定性控制策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4-8]。如图2所示,对于直流母线电压前馈,就相当于将虚拟电容引入直流侧,这样在实际电容大小不改变的前提下,实现虚拟电容值的增加,这样就可以保护好直流母线电压本身的稳定性。 3.2基于电流扰动观测的变频器控制 利用传统扰动观测器,主要是为了将实际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消除,并且减少扰动变量带来
4、的影响,其结构见图3所示。 如图4所示,在添加基于电流扰动观测(CDOB)变频器控制策略之后,推进系统母线端总阻抗Zbus的Nyquist曲线越过虚轴从复平面做半平面直接人进入到右半平面,右边为左边虚线框的放大图。事实证明,提出基于电流扰动观测(CDOB)的变频器控制策略,就可以帮助系统增强无源性,这样也可以帮助系统增强其稳定性。 3.3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分析 基于电机控制参数,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直接搭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仿真模型,从而对其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验证[9-11]。为了缩短仿真的时间,提升仿真效率。针对船舶正车启动典型工况进行模
5、拟,从而推进电机转速以及直流母线电压波形见下图5所示。 在正车启动的时候,基于轻载状态下,按照设定值来稳步的提升,随着电机转速的增加,直流母线电压有所降低,在变频器不增加任何额外控制策略的时候,能够确保其稳定。 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船舶会受到风浪影响,进而出现垂荡和纵摇运动,随着波浪起伏,也会让螺旋桨的轴深出现变化。在出水和入水的瞬间,因为沉深出现变化,就会导致负载转矩出现变化。基于相同工况,选择直流母线电压的前馈变频器进行控制,在直流母线电压前馈加入之后,在0.8s的时候,负载转矩从原本的100Nm上升到500Nm,随之增加电磁转矩,其直流母线的电压会降低
6、到770V,电机转速降低到1125r/min,经过0.4s之后,恢复到1200r/min。在1.6s的时候,负载转矩会从原本的500Nm降低到100Nm,并且还会随之减小电磁转矩,让直流母线的电压逐渐增大到820V,但是电机本身的转速没有明显的变化。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基于电流扰动观测变频器控制,会直接抑制直流母线电源波动,但是在增加负载转矩的时候,就会导致电机转速跌落,不过相比直接母线的电压前馈,其跌落的幅度是很小的。 在相同的负载条件和前馈增益的前提下,基于电流扰动观测变频器的控制策略敏感度,相比前馈,具有极大限度的提升。也就是说,在电流扰动观测变频器
7、控制之下,推进电机转速和直流母线电压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波动带来的彼此影响会增大,这就是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相比的比较分析,这一控制策略可以将变频器推动电机系统的恒功率特性逐渐改善,有利于推进系统无源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帮助船舶增强其综合电力系统的稳定性[12]。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与换代,推动了船舶电力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所以,希望通过本文对船舶电力推进变频装置控制策略的分析,对于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