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18675
大小:72.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07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葛刚岩(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文学接受是读者的审美体验创造作品的过程,接受美学就是从受众出发,去研究文本升华为作品的过程、途径及其效果。现代意义的接受学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八十年代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思想史中无法找到接受美学思想。但这并不否认中国文学自身的传播模式和接受特点,也不否认此类思想火花的存在。比如,《尚书·舜典》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
2、1980年版,第131页。,即体现着阅读者对作品审美意义的接受和运用;《文心雕龙·知音》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9页。,则蕴涵着接受反应的思想认识;王夫之《薑斋诗话》云:“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即是对读者阅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认可。应该说,历代文论中都积藏着一些碎玉散金式的接受思想火花,它们或散见于
3、理论专著,或潜藏于文人的序跋评点,虽然零碎散乱,却也丰富多彩,不绝于史。对中国人而言,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起伏不定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模式、认知体系、理论观念等,都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经受了反思、蜕变、发展的生命历程。这一时期的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也顺应时代的跳跃转换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面貌特点。“思想启蒙”时期(1898—1928)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思想启蒙是贯穿这一时期的最强音,救亡图存,开通民智,也成为急需完成的时代任务。面对历史使命,启蒙者认为,应该借助文学,把文学的教育功能、感化
4、功能,运用到国民性的改造中去,“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愚弱的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指:鲁迅)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之所以选择文学作为启蒙思想的工具,是与它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分不开的。瑙曼曾这样描述过文学的审美过程:“在接受过程中,通过美的享受而获得的经验、认识以及新的价值观、审美观,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知觉方式、情感方式、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普遍而又持久地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行动,帮助
5、人们对事物获得新的、更加正确的认识,将他们从落后、愚昧的自然观与宗教的偏见,从传统的社会束缚和习惯势力下解放出来,促进新的社会意识和伦理道德准则的形成与推广。”瑙曼《社会—文学—阅读》,赵宪章编《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摘引,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66页。文学的审美特征和教育功能,使它顺应时代的需要,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反过来,思想启蒙的时代风潮,又造就了这一时期文学接受学的独有特质。一、接受理论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与审美效果,都是通过读者的阅读实现的,正如姚斯所说:“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
6、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赵宪章编《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摘引,第460页。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作品的任何意义和价值都难以具体化。但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阅读群体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由于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不合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至于平民,那是不识字的,并非缺少学费,只因为限于资格,他不配。而且连书籍也看不见。”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第92页。文化素质的落后,造成他们接受能力的低下。如何在这群
7、“不识字”的民众身上实现思想的启蒙,就成了进步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弃文言,用白话,倡导文学的通俗性一部作品要想被观众接受,首先应该使用一种富有活力的表现性语言,能够保证读者顺畅地阅读,否则,无论多么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国民性改造初期,启蒙者虽然竭力地呐喊宣传,但普通民众反应冷淡。究其因,重要的一条就是文言已僵化,普通民众早已弃之不用,所以用文言文书写的宣传材料,当然引不起民众的兴趣,“今夫文言之祸亡中国,其一端矣。中国四万万人之中,试问能文言者几何”陈荣衮《论报章宜改用浅说》,郭绍虞《中国历
8、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为了在作品与民众之间架起思想传播的桥梁,有识之士发起了白话文运动,期望能以“不避俗言”的白话文学,实现思想传播的目的。思想的深奥,意趣的高尚,使得雅文学难以走进民众的阅读视野。反倒是那些内容浅白、文字简洁的通俗文学,更受民众的青睐,“上自缙绅先生,下至草莽齐民,于诸子百家之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