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10051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安徽大学学报》徽学论文总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安徽大学学报》徽学论文总目(1960—2013)(括弧中数字表示期数)1960—1994年1.崔思棣:徽州地区经济开发史要,1978(4)2.孙以昭:戴震经学方法论初探,1979(2)3.宫为之:“徽学”之由来,1987(2)4.吴新民:戴震《声类表》及其性质,1987(3)5.李庆:胡适与白话文学运动,1988年(1)6.潘桂明:评胡适的禅宗史研究,1988(1)7.姚从斌:试论徽商资本土地化问题,1988(3)8.王辉:胡适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启蒙思想,1988(4)9.傅正:评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88(4)10.邵本武:徽州崇尚风水之俗的历
2、史考察,1989(2)11.王赛时:唐代宣歙地区经济探略,1990(4)12.卞利: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堪舆风行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991(3)13.许全兴:胡适方法论评议,1992年第2期14.徐国利:胡适实用主义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广泛传播原因之探析,1992(2)15.孙以昭:关于戴震研究的几点意见,1992(2)16.胡晓:胡适与科玄论战,1993(4)17.卞利:应当全面评价胡宗宪,1993(4)18.徐京、施昌旺:毛泽东与胡适交往关系述略,1994(1)19.汪丹:试析冯顺柔对胡适的影响,1994(4)1995—2003年1.杨应芹.戴震与江永.1995(4)
3、2.赵华富.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1995(4)1.赵华富.论徽州宗族祠堂.1996,(2)2.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1996(2)3.毕民智.徽州女祠初考.1996(2)4.周致元.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及其影响.1996(2)5.卞利.明代徽州的地痞无赖与徽州社会.1996(5)6.陆发春.胡适早期”好政府主义”思想新论.1996(5)7.赵华富.《新安名族志》编纂的背景和宗旨.1997(3)8.许宗元.徽商与旅游.1997(3)9.郭振香.徽商的诚信观.1997(3)10.章尚正.徽商的生活情态与价值观念——从明清小说看徽商存在.1997(
4、3)11.陆发春.陈垣与胡适国学研究之比较.1998(1)12.刘长林.析胡适对传统人性学说的现代阐释.1998(1)13.张先贵.关于胡适的“儒的起源说”的新评说.1998(1)14.徐国利,叶挺松.胡适与白话文教育改革.1998(1)15.于石.试论俞正燮.1998(4)16.赵华富.徽州宗族祠堂三论.1998(4)17.王朔柏.戴震的理欲观.1998(4)18.陈广忠.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1999(2/3)19.卞利.论明清时期徽商的法制观念.1999(4)20.王振忠.同善堂规划章程——介绍徽商与芜湖的一份史料.1999(4)21.周致元.儒家伦理与明
5、代徽州籍进士.1999(4)22.赵华富.元代新安理学家弘扬朱子学的学术活动.2000(6)23.卞利.明代中后期至清前期徽州社会变迁中的大众心态研究.2000(6)24.李岚.胡适与李宗仁.2000(6)25.曾昭式.胡适“试验伦理学”思想及其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2001(5)26.汪大白.革新:胡适评论朱熹诗经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2001(2)27.赵华富.与客家始迁祖不同的徽州中原移民.2001(6)28.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会社初探.2001(6)29.何庆善.评《知不足斋丛书》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2001(6)30.李霞.理性精神与宗教意识的统一——论
6、儒学的二重性及其对徽文化的影响.2002(1)1.郭因.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2002(1)2.郭振香.论戴震哲学的基本精神.2002(4)3.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2002(6)4.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2002(6)5.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2003(5)6.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2003(5)7.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2003(6)8.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2003(5)9.徐希军.胡适编辑思想与实践.2003(1)2004年10.朱明勋.论朱熹《孝经刊误》的影
7、响.2004(2)11.徐道彬.戴震的文学成就初探.2004(3)12.赵华富.论当代徽学.2004(5)13.胡益民,陈晨.徽州典籍文献与徽学学科建构关系论纲.2004(5)14.朱万曙.《新安名族志》的编纂过程与版本.2004(5)15.何庆善.论《新安文献志》的文献价值.2004(5)16.桑良至.徽州“朝奉”考.2004(5)2005年17.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2005(1)18.吴根友.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2005(4)19.徐道彬,杨应芹.戴震辑佚成就述论.2005(4)20.刘卫徐国利.胡适论西
8、方在华教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