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

ID:281072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7-17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_第1页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_第2页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_第3页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汉翻译中悖论的发现及理解摘要:英汉翻译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译文应该靠近源语还是目的语的问题。本文通过举例,发现在笔译活动中,译者通常选择靠近源语;而在口译活动中,译者则选择目的语。通过这一对比,提出相悖之处,进而解释产生原因,并对翻译理论作出进一步理解,在文末对该悖论作结。关键词:源语;目的语;笔译;口译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和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活动,帮助克服了沟通过程中语言差异的障碍,发挥了巨大的纽带桥梁作用,并且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

2、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翻译活动,从表面来看,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一方是源语,即译出语(SourceLanguage),另一方是目的语,即译入语(TargetLanguage)。翻译活动的完成以源语和目的语两者之间“意”和“形”双层次的成功转换为标志。在中国,翻译理论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完成了《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书中的“译例言”简摘如下:“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尚达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

3、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天演论—译例言》。短文中,作者提出了翻译的三个理论标准:信,达,雅,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石,也从此打开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门。然而当时的翻译工作局限于书面文章翻译,即笔译,该三标准的理论指导意义更具有笔译倾向性。而在笔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顾虑———翻译是该靠近源语还是要靠近目的语的问题。一些人认为译文应该靠近源语,因为原文包含了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历史积淀。如果靠近目的语,会丧失掉原味,更有甚者,认为

4、会惯坏读者,最终使他们变成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法吸收外域文化的精髓。面对这种说法,长期从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的叶子南硕士给予了正面驳斥,他认为“介绍源语文化不应该以牺牲译入语表达习惯为代价,因为靠近源语的译法总是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真正想通过语言了解外因文化的话,有必要鼓励读者学外语,读原文,因此翻译的基本方法应该主要是向译入语靠近,尽量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叶子南2008)。根据上述观点,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的笔译便应靠近汉语。以英语上的被动语气为例,加以说明:Adialectisknownbyeve

5、rylinguistintheroom.有一种方言是被在座的每一位语言学家所知道的。如果简单机械地照英语习惯翻译的话显然无法消化被动语气,译文显得生硬。不符合汉语习惯,如果按照靠近译入语的原则重新翻译,则变成“有一种方言是在座的每一位语言学家都知道的。”“被”动意义暗含其中,更容易为汉语读者接受。如上所述,在笔译理论中,我们选择了靠近目的语的翻译原则,而口译中是否也承认并应用该原则呢?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具有即时性,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的多层次性及口语性等特点。西方口译研究始于二战后的50年代,

6、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大量兴起,对快速有效的语言转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口译训练和研究开始起步,而中国在该领域的认识和探索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西方,自身的理论研究不足,缺乏科学的科研方法。目前,我国流行的口译理论是法国的释意学派理论。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是其创始人,她认为“口译不仅是听懂词语,而是通过词语听懂说话人所说的话,然后立即用易懂的话把它表达出来。因此,口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理解语言然后再用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翻译的优美和意义正在于它始终是沟通表达和理解

7、的桥梁。”(陶友兰、鲍晓英2008)具体来讲,口译大致分为三类:陪同翻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在实践过程中,译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译文在靠近源语和靠近目的语之间的取舍。《实战口译》一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示例:英文原文:Ouraimistoco-ordinateoureffortsasmuchaspossibleandtointegratetheactivitiesofotherdonors.偏向中文:我们的目的是竭尽全力,并协调好其他捐赠国的活动。偏向英文: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直辖市我们的努力,并统合其他

8、捐赠者的活动。解析:照顾中文习惯的译文较照顾英文的中文顺畅,但容易在语气、轻重和含义上与英文原意有偏差。中英文表达法完全对应的情况不多,通篇一概照顾中文习惯,就会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从总体译文上较多地偏离英文原文(林超伦2004)。根据上面的举例,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即口译实践倾向源语。分析至此,翻译理论似乎陷入了自我设置的一个僵局———笔译向目的语靠近,而口译向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