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doc

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doc

ID:28106440

大小:30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doc_第1页
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doc_第2页
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doc_第3页
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混合手表会成为可穿戴市场未来的主流吗?  IDC的最新报告显示,可穿戴市场继续保持增粘,但2016第三季智能手表下跌51.6%,可穿戴设备的粘性、体验一直阻碍着可穿戴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这个可穿戴出货量的最大市场,2017年将会呈现出哪些趋势?混合手表的增长是否意味着可穿戴设备的新态势?智能手表2016第三季市场规模  根据IDC最新报告显示,智能手表出货量在2016年第三季度下跌51.6%,但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比增长3.1%。报告显示,主要由健身腕带构成的“基本可穿戴设备“是上季度最畅销的可穿戴设备,份额占85%。IDC表示,这可以归功于新型号的推出和不断扩大的用户群

2、。  中国厂商小米位列第二,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为16.5%,出货量为380万台,健身品牌Garmin位居第三,市场份额为5.7%,第三季度设备出货量为130万台。苹果位居第四,市场份额为4.9%,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同比增长率下降了71%,其总市场份额从2015年第三季度的17.5%降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仅4.9%。  报告还显示,2016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876万台,同比增长57.1%,成为中国市场仅次于智能手机的第二大移动智能消费终端设备。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市场,2016年中国市场出货量占全球总出货量的43.8%,是美国市场的1.6倍。市场反

3、应远不如想象中火热  2015年10月,数据机构eMarketer预计,美国成年人对可穿戴设备的使用量在2016年将增长超过60%。但根据2016年统计出来的数据,它只增长了24.7%。    有3950万美国成年人每月至少使用一个可穿戴设备,远低于之前预测的6370万。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将仅达到美国15.8%的人口。这种普及率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21.1%。  年轻人是设备中最重的用户,大约30%的成年人在18和34之间将是可穿戴用户。  eMarketer分析师MonicaPeart表示:“年轻成年人主要通过健身追踪器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低价位和明确的用途对这

4、个群体更有吸引力。混合手表值得期待  对于智能手表的最大市场,IDC也做出了预测,其中之一是曲面屏将在可穿戴设备上得到更大规模应用,尤其是2018年曲面屏将在可穿戴设备上大规模应用,而手环将成为曲面屏应用范围最广的产品。  IDC的另一预测是身份认证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功能。可穿戴设备的随身性和数据采集不间断性,将使其成为智能家居、消费及企业物联网中重要的个人身份认证终端。IDC预测,到2020年,身份认证将替代健康监测成为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功能。  在具体的产品形式方面,据英国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Research最新报告《智能手表:趋势、供应商策略和2017-2

5、021年预测》显示,AppleWatch、三星GearS3和AndroidWear智能手表显然在智能手表市场已经居于稳固地位。Pebble和Vector已经被Fitbit收购,智能手表市场貌似已经没有摩托罗拉和华为的余地。  该报告预测,到2021年智能手表销售额将会下调至6000万,但是混合智能手表在未来5年内,将占比40%的市场份额,高于目前的30%市场份额。混合智能手表外形上和传统手表别无二致,里面加入了计步、心率监测等功能,保证了很多的续航,更相当于传统手表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在国内,魅族轻智能手表mix就是这种混合智能手表的代表,此前飞亚达也发布过类似的产品。  

6、  此预测主要是基于混合智能手表外观设计,2017年将有的表现,以及投资回报率。Juniper认为苹果、Fitbit、三星、泰格豪雅和Fossil是智能手表行业最初的赢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