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

ID:28101290

大小:8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8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_第1页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_第2页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_第3页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_第4页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会天心理官网地址:http://www.htpsy.com“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 来源:游戏力那个所谓“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试验一度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结论:要想将来更成功,现在就要训练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许多讨论:小婴儿哭泣的时候要不要马上抱?孩子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买?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满足,那么要不要马上满足?某位知名女编剧在微博上讲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这条微博引发了持久的激烈辩论,在上千条评论里,有人问:“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100套乐高,但还会有如今玩玩具

2、的快乐吗?”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被宠坏”?为什么会对满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惧?为什么会对各种暗示“将来会成功”的训练法趋之若鹜?或者,换用李岩老师在文中的提问:为什么对“延迟满足实验”的误读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父母们内心的控制欲?你的答案是什么?孩子想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给他买?不少人认为“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目的是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这种观点背后还有一个时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延迟满足。然而,我们误解了“延迟满足理论”。延迟满足的理论起源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

3、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孩子中,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18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

4、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于是人们兴奋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宝,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中断章取义,甚至添油加醋。误解一对定义的误解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

5、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误解二对逻辑的误解实验者的逻辑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6、:延伸研究1: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延伸研究2:谁是控制者: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差异很大。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T.;Karniol,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

7、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先天的本能情绪之一),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于2012年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改为两步,在第一步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即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更好的蜡笔”的承诺;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这个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结果在第

8、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3分钟。虽然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