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101185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维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杨楹卢坤:“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维度”杨楹 卢坤 内容提要:大众化,意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落实,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性特质。文章首先认为“大众化”取向内具深刻的批判性、超越精英化、确认了理论的现实主体以及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归宿;其次,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现实与理论双重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化”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不断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更是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不断得以发展、提升的基础。文章在确认“大众”之内涵的基
2、础上,具体分析了大众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之特征;最后该文分析了检验“大众化”的理论尺度与实践尺度,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维度,在理论性上表现为从认知—认同—自觉运用作为批判的理论武器等几个层次,在实践性上,体现为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大众化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众化 民生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大众化”是一个决不可忽略的维度与主题,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性
3、的重要支点。由此,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将深刻地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深入把握现实与理论双重逻辑并在共生的逻辑脉象,洞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真谛,从而走出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主义和先验主义”窠臼,充分彰显出内蕴批判力与建构力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独特理论品格。 一 马克思从创立其理论之始就已确立突破思辨的藩篱,走入现实生活、从而改变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存在方式与出场路径。而马
4、克思主义要展示对现实生活批判、引导、塑造与建设的生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即是不断地“大众化”。因为只有不断被大众化的理论才能走出“观念论”的屏障,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真理的此岸性和现实性,才能对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批判力与建构力。这样,“大众化”乃是马克思主义落根于生活世界、实现其理论转向的重要支点;没有“大众化”的取向与不断“大众化”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则不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对此,马克思早有清醒的认识,他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掌握群众,实质上也就是理论从外在于群众不断转化为群
5、众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成为内在于群众精神的内容,成为与群众生存、命运直接相关的理论,成为群众用之改变自身生活的精神武器,从而自觉地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检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现实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不断大众化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世界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获得扩展的保证。从这意义上来看,“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现实生命力的关键,同时也成为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尺度。由此,可以判断,“大众化”构成马克思主义现实生活化的重要原则、机制与途径:没有大众化的落实,也就不可
6、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民族性的出场,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切理论与“主义”都具有其内在主体规定或主体意向,都具有其价值归属。任何以超主体出场的理论,都是试图建立终极真理的理论,都是以无主体、去偏向的方式隐性地表达着自身理论的真正主体归向和偏向。这样,无论是黑格尔 “无主体”哲学和费尔巴哈抽象的“类人”哲学,还是各种试图“改制”社会、构造形形色色“乌托邦”的“主义”,都深深蕴涵或隐秘着它们自身的主体逻辑。而马克思在其理论的显性逻辑中,超越一切无主体理论或抽象化主体归隐的特征,不是要重新回到
7、无主体、抽象主体的理论旧道上去,而是直言他的理论是关于现实历史主体的现实命运与未来生存,其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化了的人类”,也就是被马克思称为既是历史“剧中人”,同时也是“剧作者”的“人民群众”,这一“主体”既不是抽象的“类”人,也决不是历史的“精英”。 由此,“大众化”映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规定与价值诉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与现实性特质的进一步具体化。如果只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现实性,而不落实在大众性或大众化,那么,实践性、现实性依然是无所依着、依然是缺乏主体性
8、的。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不可能成为改造生活世界的真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路向的确定,彰显着该理论深刻而独具的逻辑理路与理论气象。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之维也就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特征,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如何走向现实、将理论、观念力量转换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最终促成新的现实生活的生成之具体路径,从而充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