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ID:28088547

大小:8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1页
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2页
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3页
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4页
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教化恩想的精髓。相比孔荀等人的“?仁本馔酢彼枷耄?孟子的“内圣外王”教化思想是在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圣”以“性善论”为理论出发点,存心养气,扩充四端,形成理想人格;“外王”是将理想人格外化为行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施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更加强调“内圣”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关键词]内圣外王;思想政治;启示“内圣外王”思想是我国古代教化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的目标是内修身以成圣、外治世以为王,强调济世以修身为前提和基础,修身

2、乂以济世为目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圣外王”最早由道家提出,但却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和政治理想相关内容的最好的表述。孟子的“内圣外王”教化思想是在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礼崩乐坏的历史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受孔子由人及礼、由礼启仁思想的影响,希望能通过个人修炼内心的“圣”,而达到社会太平、天下大治的政治目的。一、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一)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人的心性生来就有向善的倾向,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不忍人之心”,具体来说,就是人生来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

3、乂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认为,“四心”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根本特征,只有人j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禽兽是不具备这些心性的。人有“四心”,也就拥有了成贤立圣的可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君子”、“圣人”,只有将“四心”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才有可能成为“君子”、“圣人”。也就是说,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先验层面上论述的,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心性,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善”的,顺从“四心”,就会朝着向善的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向恶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孟子性善论屮所论述的“善”,是超乎于善恶之上的,特指人性有向善发展

4、的倾向。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和出发点,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将“四心”不断地扩充,就可以拥有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再将这四种德行不断完善,就能达到“人伦之至”,这是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二)内圣之道—外王的人格要求孟子的“性善论”从理论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成贤立圣的可能,“圣人”是孟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也是个人自我道德的目标。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之所以会有君子和普通人的差异,是因为君子能遵从道德心的指引。他特别强调道德心的自发作用,认为道德心能促使人们由内而外地去注意自己的言谈是否符合规范,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的要求。个人一

5、旦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道德体系,就会意识到为善行仁的重要性。“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大夫不仁,不保四体。”这句话说明,不管是天子还是庶民,所遇到的祸福,无不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为善行仁方能立国保身。孟子所认定的道德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理想坚定、有为有守、持守中道、知所进退等方面。孟子理想屮的圣人典范以帝尧、帝舜、孔子等人为代表,凡是能在A心和行为上都符合道德规范的均可以尊祟为“圣”。孟子的内圣之道因其时代和认知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他特别强调“天”的概念和作用,认为“天”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更承载了神明的意

6、义,既是道德的代表,又是道德的监督者,过分夸大了“天”的作用,是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屮不合理的方面。(三)外王之道一一内圣的表现形式儒家学说是一种强调积极入世的学说,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皆冇不忍人之心”,扩充四心以成贤立圣,达到相对较高的道德标准后,就应该将道德思想外化为行为,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推行仁政,以实现“圣王合一”的政治理想。孟子认为实现外王的重要途径就是施行仁政。战国时期,战乱频发,民生凋敝,孟子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迫切希望结朿战争,通过贤明君主施行仁政来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施行仁政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民众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

7、产者无恒心”,表明了物质条件是实现“内圣”的先决条件。孟子主张停止混战、轻赋薄敛、发展生产、保障民生,通过施行“不忍人之政”来实现保民、养民、富民、教民的政治目的。孟子还认为施行仁政,就不能任由君权的无限扩张,就必须节制君权。君主的权利是民众赋予的,得民心,则国家昌;失民心,则国家亡。而想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必须做到爱民、敬民、保民,孟子因此而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得民心、得天下的保证,君主应礼遇下士,臣子应以德事君,防止君权的滥用,保证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民心向背是国家昌盛与否的关键。二、孟子“内圣外王”教化思想的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