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87186
大小:6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摘要:创业教育的概念有代写论文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有确定对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应当以广义创业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从塑造大学生的开创个性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通道是教育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树立通识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理念;实践通道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人口多、大学毕业生多,造成就业难。
2、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XX年达到了338万,是XX年的3倍。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将何去何从?[1]第二,整个社会的创业能力低,导致新兴产业少,进而难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第三,自古以来的就业型教育观念,消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育思想,其实都不讲读书如何创业,而是宣扬读书如何能谋得高官厚禄。因此,转变传统的就业型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一、大学
3、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创业教育,英语文为enterpriseeducation,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991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的东京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技能”。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时俱进的一种发展从宏观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对创新教育与时俱进
4、的一种发展,是大创新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思路只停留在提出创造性设想上而不考虑去实施,那是培养不出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创业人格)的未来企业家的。因此,创业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由侧重创新理念培养向侧重创新实践培养的转移和发展,是对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和完善。2.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使大学生尽快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从微观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尚位创造者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
5、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1.大学生创业教育可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性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未来走上独立创业或自谋生计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里,将创业精神和能力迁移到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去,使其在发展的道路上更有远见、魄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对未来世界的适
6、应性。因此,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为目的,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3]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通道1.实行以综合化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构建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教育新体系,即树立综合化知识的文化教育观念,实现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向以综合化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转变,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大学需要开展三个方面的改革:一
7、是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改革;二是专业口径拓宽的改革:三是课程综合化改革。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须在四个层面进行:放宽专业口径,建设学科型、跨学科型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与引导学生选学“辅修专业”课程,文理结合、理工结合、人文理工结合;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课程,早成才,快成才,成好才;跨专业攻读研究生。[4]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通识教育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其核心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关于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是增加越来越多的知识内容,而是将重点放在
8、精选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上。所谓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其内涵包括:一是学科专业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二是学科专业的形成与进化;三是学科专业在各历史阶段的作用,以及各学科之间可能的交叉创新点;四是培养新的思维习惯。(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关于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两个特点:第一,软化学科界限,加强交叉性;第二,避免单科深入,注重融通性。在这个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实现课程综合化:加强反映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