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73698
大小:7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泰戈尔与郭沫若的诗歌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ft雜癖2017-11-2119:05:0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5期孙宜学+周青摘要:最早接受泰戈尔影响又最早抛弃泰戈尔的郭沫若,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既具有鲜明的泰戈尔色彩,又表现出独特性,代表了屮国新诗从接受外来影响到走向自觉的过渡性特征。文章细致梳理了郭沫若诗歌创作初期所受泰戈尔的影响以及出于自身思想变化而对泰戈尔的弃绝,并指出:泰戈尔诗歌作为一种精祌存在,实际上己成为郭沫若诗歌及人格的内在要素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勾外国文学的时代交集屮,郭沫若与泰戈尔的文学关系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关键词诗歌;精祌存在;
2、典型性屮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7)05-0098-06郭沫若称是一位偶像崇拜者,同吋也是一位偶像破坏者。在他众多的偶像屮,先被他竖起膜拜,继而又亲手打碎的,就有泰戈尔。但他打碎的泰戈尔是耍以东方文明征求西方文明的泰戈尔,而作为诗人、泛祌论者、爱国诗人,泰戈尔对郭沫若偶像般的影响,实际上凝练成了其人生和诗歌的内在一部分,永久地融入了郭沫若的作品和人格。一、诗的觉醒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郭沫若可能是第一个比较系统阅读泰戈尔作品的、他也自称“最先对泰戈尔接近的,在屮国恐怕我是
3、第一个’’①。1915年10fl,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2期)发表《吉檀迦利》屮的网首诗,这可能足屮国鉍早翻译的泰戈尔诗歌。而在1915年春天,时在日本的郭沫若就己经开始系统阅读泰戈尔的作品丫。“当吋U木正是太戈尔热流行着的吋候,因此我便和太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②从-•个灾难深重、仍间守着封建传统文化的旧国家,来到~个充斥着两方各种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兴国家,郭沫若目阽口本自明治维新后欣欣向荣的繁盛气象,强烈意识到曰本对奄奄一息的屮国的威胁,意识到屮国在lit界民族之林屮的弱小地位,感受到作
4、为弱国子民在异域的屈辱。家愁国恨,S卑自傲,使他这个异乡游子在各种矛盾和情绪中被挤压、涡旋、淹没与消沉。作为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郭沫若坚决反抗封建文化传统、耍求个性解放,但不幸的是,他自身又承袭了根深蒂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封建意识又潜在地制约着他,使他在反抗的同时,又潜在地依恋传统文化以缓解自己在异国他乡所受的屈舛。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化力他自身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过多的向柯,这种向楫无形屮消解着个体的反抗力虽,增强着社会的压迫,使自身承受越来越重的压抑、折磨和痛苦,导致精神消沉,甚至人格变态。这在当时留
5、日知识分子屮,足很普遍的一种情绪。泰戈尔清新宁静的诗句,犹如混沌屮的一线亮光,迷途屮的一盏航灯,饥渴屮的一掬甘泉之水,使郭沫若获得了“涅槃的快乐”,③重新找回了精神的平静。赴曰前,无爱的封建婚姻刚让郭沫若经历了人生的一大痛苦。他内心弥漫若屈舛的阴貓,即使逃到日本仍不得安宁。1916年H秋之交,正迷恋泰戈尔诗的郭沫若与佐藤富子(安娜)相恋了,"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n⑥B11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13頁;第212页;第220页。
6、。初写诗的郭沫若,视泰戈尔的诗歌力模仿的偶像:“我在冈山时便也学过他,用英文來做过些无韵律的诗。《辛夾集》开首的《题辞》便足一九一六年的圣诞节我用英文写来献给安娜的散文诗,后来我把它改成了屮文的。”⑤⑨郭沫若:《创造十年》,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6566页;第65页;第76页。这首泰戈尔式的情诗,成为郭沫若将诗歌与生活结合的标志,也足其获得精祌新生的象征。诗屮那位“穿白色的唐时装束的少女”,“无心之间”看见珪穴中的死色,“不禁涌丫儿行淸泪,点点滴滴地滴在那洼穴里。洼
7、穴处便汇成•一个小小的泪池”。“鱼儿在泪池屮便渐渐苏活了转來。”郭沫若:《辛夷集》之《小引》,1922年7月3日写于上海。在郭沫若看来,安娜就是那诗中的少女,自己就是那-条小鱼儿,是安娜用爱惜的泪池,使他活了过來。安娜之爱不但使郭沫若摆脱了感情的孤寂,而且还激发他写出了第一批“泰戈尔式”的无韵诗。用迷恋泰戈尔的诗所得的诗献给向己迷恋的少女,也可算足泰戈尔对郭沫若影响的深化吧。讨以说,郭沫若结缘泰戈尔是偶然,也是必然。是郭沫若当时的处境和情绪,决定丫他对泰戈尔的欣赏。泰戈尔的诗的确有助于郭沫若摆脱当时的精神危机,滋润了
8、他内心文学的种子萌动、发芽,并促使他走向了一个新的世界,达到了新的境界,二、“泰戈尔式n的新诗郭沫若鉍早读到的足泰戈尔的英文诗《新月集》:“那足没有韵脚的,而多足两节,或三节对仗的诗,那淸新和平易径直使我吃惊,使我一跃便年轻了二十年!”郭沫若:《凫进文艺的新潮》,见王锦厚等编:《郭沫若佚文集》(下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3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