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体味沉醉

思考体味沉醉

ID:28058309

大小:60.0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8

思考体味沉醉_第1页
思考体味沉醉_第2页
思考体味沉醉_第3页
思考体味沉醉_第4页
思考体味沉醉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考体味沉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考.体味.沉醉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钦斯在1936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在美国》中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应该在大学A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1],此即他提出的旨在面向所有大学生而实施的“通识教育(commoneducation)”。这种教育体现在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上,就是面向不同专业的所有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课程。显然,它与我们长期在“因材施教”观念下的专业、特长教育相区别而构成了高等教育中的“两种文化”[2]。在这个社会分工H益

2、细化、科技至上、效益优先、指标量化的时代,“通识”正被边缘化,装饰化,“两种文化”明显失衡。人们禁不住问:究竟什么是“通识”所提供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其存在的得以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其答案无论从大学创立的初衷、所承担的责任使命,还是高等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人才培养的标准,或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都能得到肯定的结论:即人文精神。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3]文化由人创造,集中体现人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对人的生存境遇和

3、心灵世界的主动关切,以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终极理想的人生态度。[4]大学通识课程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使其内化为积极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情感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只有在这个层面开展的通识课程,才具有让“所有学生”接受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大学”才因此真正区别于“高中四年级”或“职业技校”而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避免沦为“市场的奴隶”而被动地适应。艺术教育自古希腊柏拉图时代就被列入基于知性启发的“公民教育”、“成人教育”的理想蓝图,至今还是大学“通识教育

4、”的内容之一。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其课程必须体现学生思维方式多元化、掌握知识综合化的功能,必须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人本”和谐发展。内容上必须体现综合化,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学艺术等交叉融合;把美学、艺术批评、民族文化、历史、哲学等内容进行有机渗透。[5]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案”是对“人文精神”如何在通识艺术教育屮得以体现的详细注释,也是将柏拉图、哈钦斯等人的理念在若干年后

5、进行实施的一种现实架构。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现实”不仅源于宏观社会发展所处的生存环境,同时还受制于“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就音乐而言,它除了具有一般人文学科普遍的文化属性之外,单凭音响材料的变化组合就能形成一个独立于各种概念、意义的“纯声音游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驾驭音响材料的“技术”、“技能”就是游戏的通行证,技术越纯熟、技能越高超就越能体现所谓“专业性”。这样一来,当面对无音乐技能的普通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似乎就只能意味着教学的简单化,或只是“介绍”层面的“欣赏”,或是侧重于乐理知识的普及,学生在其中作

6、为被灌输的对象,不是一个拥有自由思想的主体,其结果无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声音艺术,究竟应从哪个层面,用何种方式教学才符合“通识”的定位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如何能让每一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从屮受益而不至于“隔行如隔山”?这个方向应该是以强调音乐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揭示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性体现和审美对象的普遍价值,使学生从中把握音乐基木规律,发现人文意义,提升审美情趣。这样既是对音乐自身的尊重,也超越了非专业学生在各种复杂的技术形态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客观局限性。基于以上思考并结合近10年幵

7、设大学咅乐通识课的切身体会,笔者将大学音乐通识课程所应体现的三个立足点用“思考”、“体味”、“沉醉”加以诠释。-、“思考"“思考”一一围绕某个或一些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它与对事物的简单认知有程度上的差别,是一种理性的体现。19世纪,自由教育的倡导者约翰?亨利?纽曼强调,大学学习最重要的是“thecultureofthemind”(心智的鑒造),即反反复复地把头脑训练好,而不是记住了一套具体或实用的知识,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对普通大学生而言,使其了解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和作为经典

8、音乐的发展历程是必需的内容,但问题是我们是把累累硕果如同咅响展览会逐一呈现,还是将音乐的发展历史如流水帐一般通读?显然,无论从课时还是学生接受的角度都不可行。因此,教师需要把握音乐史中一些关键节点,如时期的更替、风格的演变及其与特定时期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宗教思想、艺术思潮的关联,或与同步发展的文学、美术有何因果关联?外部观念与具体音乐作品形态的影响如何体现?每一个时期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