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

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

ID:28057511

大小:66.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_第1页
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_第2页
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_第3页
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_第4页
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美善合一”的声乐审美观初探[摘要]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而某些极具代表性的声乐审美价值观念势必又深深地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创作与表演,进而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声乐历史的长廊中,以儒家“美善合一”音乐审美标准为中心的声乐审美观犹如一支舞动的画笔一直在长廊中舞动不息,它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值得我们关注与探宄。[关键词]儒家美美合一声乐审美观、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我国古人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为弦乐不如管乐动听,而管乐不及歌喉美妙),足可见古人

2、对声乐艺术的喜爱。翻开音乐历史长卷,我们也不难发现从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唐代的歌舞大曲和变文:宋代的曲子、唱赚:元代的散曲、说唱音乐,直至明清时期发展繁荣之极的民间歌曲和戏曲,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几乎都以声乐为主。王次昭先生认为,从文化发展的特征来看,尤其是从艺术审美观念发展的特征来看,以声乐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与传统文化屮“美善合一”的市美准则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善合一”的传统声乐审美观在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观念中,人们总是把音乐与道德规范联系起来,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萌芽期,即西周至春秋末年。这是一个处在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

3、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咅乐实践的发展与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音乐也逐步由经验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在此阶段人们对音乐的美丑己提出了明确的区分标准。虽有语言表达的不同。如“五声和”“八风平”“乐从和,和从平”等等。但概括起来都以“平和”、“和平”为审美准则,认为“德音”(体现崇高德行的音乐)是最好的音乐。现代学者对《国语,楚语上》中关于音乐的语录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屮32次出现了“德”字。此时的“乐”或说“美”还没有独立的意义,也没有与“礼”平等的地位。春秋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论语,八俏》)的音乐市美理想,他既将美和善加以了区分,肯定了美的独立意义。同时又认为美与善的

4、相互结合补充即“美善合一”才是理想的音乐审美准则。孔子在评价《韶》乐时,认为《韶》乐不但具有美的形式。而且还具有善的内容。《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尺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认为尽善尽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于荀子,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生来性恶。其善的行为只是后天学习而来的。他从功能的角度肯定了咅乐应该是美和善的统一,他认为音乐“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是治人之盛者也”(治理人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荀子还强调区分审美层次的高下。他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荀子?乐论》)。他认为“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

5、忘道。则惑而不乐”。因此主张用道德,即所谓的“善”来引导人们欣赏音乐能使人们既能感受到音乐之美,也感受到音乐之善。儒家特别重视和强调咅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但“美”属于艺术范畴,“善”属于道德范畴,“美善合一”的这种审美观念要在音乐当中得到体现,其最佳途径显然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声乐形式,因为歌曲中的语言成分即歌词能对音乐中的道德内容有效地加以限制。而声乐艺术作为一种将“美”与“善”完美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化、引导人们的最直接、最理想的方式在历代倍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古代的咅乐艺术因为肩负着“教化”“引导”人们的这样一种特殊任务。其音乐审美观就自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然而。声乐艺术是最抒情的一门

6、综合性艺术,其抒情性不仅体现在音乐当屮,也体现在歌词的IV涵当屮。作力抒发感情的一门艺术,完全被“礼”所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门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笔者认为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屮不断赋予了这种“美善合一”的审美准则以更多的含义。使之更生动更符合人们对声乐审美体验的需求。具体说来。古代声乐艺术中的“善”所体现的内涵除了儒家及封建统治者所规定的“礼”之外,还涵盖了更宽的内容,如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悲欢离合、喜庆团圆的情感等等。凡不违背人们所认为的道德范畴的内容都可以理解为“善”。现代咅乐美学家在将古代唱论《衡曲麈谈》、《闲情偶寄》、《乐府传声》与《溪山琴况》等琴论作比较时发现。唱论重声(唱法)

7、,琴论禁声:唱论重情,琴论禁情:唱论顺欲,琴论禁欲:唱论求变,琴论禁变:唱论主情,琴论主意:唱论求雅俗共赏,琴论求以“淡而会心”为美。从中就可以看出,古代声乐艺术较之器乐更追求对表现内容的重视。所以对所谓“善”的理解也更宽泛、更广阔。“美善合一”声乐审美观在古代声乐作品屮的体现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乂一代中国人。如此同时,儒家“美善合一”的音乐审美标准也对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透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