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

ID:28053998

大小:5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_第1页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_第2页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_第3页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应试策略一、试题特点与考点解析综合近年三明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特点是: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考查内容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解答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句式、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在内的基本知识点,难点在于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

2、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值得一提的是这类题型出现了不少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观性的开放性探究题,内容非常丰富,答案可以多元,解法富有创意,给中考文言文试题带来勃勃生机。二、重视权重,讲究策略(一)整体感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

3、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对文体相同内容不同、作者相同作品不同、选材相近主题不同等类型的选文,侧重于“同”中求“异”;选材不同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选文,侧重于“异”中求“同”;而选材不同表迗形式也不同的选文则侧重于“异”中辨“异”。(二)局部理解,甄别对比,对症下药1、基础积累题__利用考题信息,调动知识储备,从中得到结论。对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或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

4、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对常见文言实、虚词的考查。“之”“其”“而”“于”“以”等文言虚词、实词中的常用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现象的考查,则要求考生结合语境,灵活运用,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对句子翻译的考查。考查对三种句子情有独钟:(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翻译的方法有:(1)保

5、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2)加字,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3)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换字,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5)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提炼和综合文中信息、判断与推理事件或道理,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2、感悟、体验题__比较情感

6、倾向,把握内容要点,发表独特感受。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侧重于内容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语言特色的感受等。解题时要联系课内文章,关注全文,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主旨。要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需要明确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这就要求考生在分析时,要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

7、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比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等。这种情况下,考生必须明确选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这类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

8、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当然,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只有这样,观点才经得起推敲,让人信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