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ID:28047135

大小:57.2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7

上传者:U-991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潜能正在迸发。因此,统筹区域、提高城镇化质量,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迫不及待的任务,应做到科学规划,规范建设,依法开展。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体系日趋完善。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公共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践。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实现城市发展从注重外 延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1.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居民的消费优化升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方面,实现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就业结构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而不仅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GDP总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产业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2.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原则城镇体系的规划要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协调发展,而不是把各个城市的发展道路和产业特征简单叠加或相互竞争排斥,使其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3.1体现以人为本,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在发展过程中,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起来,而不是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城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让人的生活更美好。3.2坚持“绿色低碳”,构建生态文明营造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努力提升中小城市软实力。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否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设施一体化,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形成资源节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格局。3.3完善城镇的功能,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打造宜居、利居、乐居的城市。基础建设是实现城乡空间互动的基础支撑和关 键要素,坚持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强化城乡空间联系,提高城乡公用服务设施的共享度,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施落差”,促进城乡一体发展。3.4坚持城乡统筹,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4新型城镇化体系结构1.1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不同于中国原有的粗放型产业,以低污染、高就业、 地资源优化为选择产业的标准,我们未来要走出一条具有中 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城镇化布局合理、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目标。4.1.1合理布局。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积进行合理布局,体现集约发展理念从四川的实际情况看,考虑到既要合理规避城市中心区迅速发展带来的“大城市病”,又要想方设法有效带动城市周边广大城镇和农村的VCo因此要以“做好大城镇、发展小城镇”为目标,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4.1.2产业配套。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作支撑。四川低层次的服务业占比高,第二产业比例低。为此,在城镇化下一步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三次产业与城镇化互动的发展机制。根据城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四川一些地区也应在项目引进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 4.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滞后,已成为我国一些城市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城市管网设置混乱、垃圾处理不配套,排水排污管道不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多年来我们依靠低成本扩展模式产生的城镇化,弊端正在显露。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以此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4.2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体制创新密不可分,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城镇化发展,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4.2.1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方向。 4.2.2探索农业组织化体制机制建设。城镇化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应开展农业组织化体制机制的探索,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将城乡规划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实现规划从传统的城乡割裂、局域分离、单一平面规划向城乡协同、局域联动、体多元规划转变。重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等;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健全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功能。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以往的城镇化,根本上说是为了更 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成果必然要被人民所共享。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体现了人本化、集约化、多元化、低碳化,强调协调性、融合性及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陈加元.新型城市化道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2]朱铁臻.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J].北京规划建设,2008,5.[3]陈萍;徐秋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践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2,5.[4]陈滢.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分析[J].经济纵横,2007,10.[5]毛新雅;;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研究述评与启示[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 [CL2011年[5]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6]邵帅;城镇化中的资源配置与政府行为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