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是个历史问题

临摹,是个历史问题

ID:28041582

大小:73.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临摹,是个历史问题_第1页
临摹,是个历史问题_第2页
临摹,是个历史问题_第3页
临摹,是个历史问题_第4页
临摹,是个历史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摹,是个历史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临摹,是个历史问题【内容摘要】在书法领域,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几乎是获得技巧的唯一方法。中国书法史是一部临摹与创造的历史,而临摹上所花的时间远远要多于创新的时间。临摹不仅是个现实问题,更是个历史问题;历史问题的答案,或许应该在历史寻找,得到启示。【关键词】临摹创新历史问题“临摹”指面对范本的摹写和临写。“摹”是把透明的纸覆盖在范本上照着写;“临”是把范本放在旁边,照着样子写。本文中所说“临摹”,习惯上通常特指“临”,而不包括“摹”。古今凡学书者,未有不经过临摹而成功的,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几乎是获得技巧的唯一方法。

2、临摹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神交,犹如穿越亘古时空,面对面与古代书家交流信息,获取心灵感悟。每一次进入临摹状态,是有情绪的,或激动、或沉郁、或痛快、或酣畅,就像置身于一种久违的亲切真实的氛围,每一次都有新的值得收获而乂难以捕捉的气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书法的问题,不仅是个临摹问题,而且是个历史问题。关于临摹的问题,不论是讲座还是书籍,针对性实在是众说纷纭。沃兴华先生在课堂曾说:“临摹达到70%像就可以了,不必芾求剩下的30%,因为剩下的30%很可能是很自我的东西,如果连很自我的30%都没有了,也就失去了临摹的真正

3、目的。”所以,沃先生所讲的“临摹真正目的”是自我的东西,即创新,临摹与创新是7:3的概念。于明诠先生布置了规定范本和字数的魏碑墓志临创转换的操作训练,主张先动脑,再动笔,把魏碑行草化,实现书体转换。临摹学书要去“表皮化”,反对“标准化”、“神圣化”,反对把活生生的艺术创造风干为标本,成为“木乃伊”。徐海先生认为临摹就是为了创作,临摹的“像”必然会退到次要的位置。石开先生在2007年“二王渊源与流变”的论坛上曾讲起,他30岁以后就不临摹了,而且他对有人说临印过一万方的说法很不以为然。石先生的看法似乎有些极端。陈忠

4、康先生有专门谈临摹的文章:“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他认为: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冇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的起点肯定是FI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术积累,最终是円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邱振屮在《??法》第四

5、章专门讲“临摹”。他认为:临摹的准确性是第一阶段的目标。初学者往往被范本各种形式的变化所吸引、所干扰,其实那些都只是基木技法的变化和运用。一位出色的书家,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技法数量之少,要求熟练程度之高,远出于人们的意料。例如中锋、侧锋、提按、普通转笔这么几种平平常常的笔法,便足以支持一位书法史上的名家。一位成熟的书家也会不断回到临摹上来。这时,临摹的方法、目标与初学者不同,他可以自由设定自己的目标,也可以自由处理临摹的作品风格。这些富有个性的临摹,在书法史上有它们特殊的意义。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

6、众说纷纭。由于当代书家所依据的背景、成长、成名的经历、经验各不相同,因此对临摹问题的解读和临摹的方法各有高招,让初学者听起来云里雾里,做起来无所适从,甚至完全矛盾对立,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书临摹之路,非常困难。在临摹学习屮必须要解决许多问题,必须要建构起&己学习临摹的体系,更要建立起正确的书法审美标准,判断机制古人如何临摹学书,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从临摹学书的形式来看,古人常常家学渊源、心口相授,其师承关系多以家族亲友一脉相传。与今人相比,古人临摹学书首先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然后才是艺术性。今人可以一生都不拿毛

7、笔,不学书法,因为除了毛笔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书写工具,甚至可以不写字亦能交流信息。电脑、手机等通过互联网,在手指点击瞬间,文字信息、声像信息扑诎而来,打印、存储、发送己经代替了文字的书写。这其中关于书法的各种资料信息也让人应接不暇,无从取舍,不用担心临摹学书的资料不够。现在的学书者,不仅坚守着汉字书写的最后的一块净土,更是书法艺术的粉丝、爱好者、研究者,是把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当然,他们受到如工具材料、市场炒作、展览效应等干扰的因素也特别多。古人从儿童阶段的识字、书写,发展到科考任官

8、时要求的“楷法遒美”,书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读书人仕途。如秦汉时期,汉字书写和功名利禄直接挂钩,已成为一种制度。西汉的汉律九章中《尉律》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唐代吏部锉试规定“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凡择人以四才,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