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

ID:28014199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7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_第1页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_第2页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_第3页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_第4页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朱刚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北宋士人关于颜子的论述加以考察,从中分析北宋后期士大夫心态的转变,即从以天下为己任的外向淑世意识转为以内在精神天地为主要关怀对象。除了新旧党争的影响外,本文认为,这也是北宋儒学向“性命”方向深化的结果。至北宋末年,以苏辙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和以程颐为代表的理论思考,共同奠定了“独立个体内在超越”的士大夫人生观,促成了价值的内在化、个体化、地方化。这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南宋文化的一个基点。关键词内在颜子性命之学苏辙虽然两宋时期已经有了丰富多

2、彩的市民通俗文学,但以“进士-文官”为主体的士大夫所创作的精英文学依然占据主流地位,所以对创作活动影响甚巨的士大夫之心态,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每一个个别的士大夫,其从事创作时的具体心态当然各不相同,但在一定的社会现状和思想潮流的作用下,自然也会在总体上呈现出某种比较普遍的倾向,后者才是本文的论述对象。比如说,刘子健先生曾提出过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即认为北宋士大夫的特征是外向的,他们乐意从事制度上的改革,而南宋的士大夫却在本质上转向内敛,以个人的道德完善为首要的追求。从这个基本上正确的概括,他推导出中国文化史

3、的一次带有根本性的转向,发生在两宋之交,就是所谓“中国转向内在”,这成为他的一本著作的标题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JamesT.C.Uu(刘子健),ChinaTurning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ChangesintheEarlyTwelfthCentu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4.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英文的原著出版于70年代,当时提出这个观点时,刘先

4、生所针对,或者说想要纠正的流行说法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不过,由于两种观点未必完全矛盾,后来的多数学者乐意将它们结合起来,亦即对唐宋之间的变革和两宋之际的转向同时予以认可。笔者并不反对这种认可,本文的目的是要补充说明,刘先生所发现的“转向内在”的倾向,在北宋士大夫的心态上已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北宋和南宋的士大夫文化有着天然的连续性,未可绝然分割。钓台和云台王十朋《读岳阳楼记》诗云:“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柯。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王十朋《梅溪先生后集》卷一五,四部丛刊本

5、。.---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士大夫所倡导的忧患意识,确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直接联系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外向”的精神,而且也意味着对刚强人格的追求,欧阳修的下面这段话很有代表性:盖仁者制乱,而弱者纵之。然则刚强非不仁,而柔弱者仁之贼也。《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这可能是从《论语》“刚毅木讷近仁”得到启发,但显然不只是一种义理上的发挥,而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与价值取向,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反映出庆历气象。其出于个性温和的欧公笔下,尤能说明问题。不过,刚强也不单单表现为一味地进取,正如“急流勇退”、“坚卧不起”

6、等语所示,能果断地退出官场或拒绝爵禄,也用“勇”、“坚”之类义近刚强的词语来形容。宋代的一般情况是七十致仕,而欧阳修才过六十就要求退休。范仲淹则对东汉的隐士严光大加赞美,他不但在《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里仰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范文正公集》卷七,四部丛刊本。,还写了一首《钓台诗》,明确地用隐士和功臣作对比: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范仲淹《钓台诗》,《范文正公集》别集卷四。诗中推崇严光的人格之高,超越了东汉的所有开国功臣,他们建功立业,画

7、像于云台,却不如严光隐居于钓台。对隐士的仰慕,经常是羞于表露功名心的士大夫瞒己不瞒人的掩饰,但范仲淹是公然声称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能改斋漫录》卷一三“文正公愿为良医”条,四库全书本。,虽然他最后也没能当上宰相,但并不掩饰要当宰相的意志,因为这在他看来是再正当不过的事。《钓台诗》出于他的笔下,是引人深思的。仅仅将此论定为与“先忧后乐”精神并存而矛盾的“范仲淹的另一面”,大概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仔细想来,这也许正好为“先忧后乐”提供了心理基础。虽然范仲淹提倡士大夫投身政治,但他当然要求士大夫依据自己的儒学理想去

8、改善政治,而不是苟且随顺于现实政治。鉴于现实政治肯定不会尽如人意,那么为了使理想不被污染,从政者的心中便应该时刻准备去当严子陵。如果士大夫面对朝廷时,是做好“去”的准备而“来”,那么仕途风波便不会淹没他的理想、操守。能不能建功立业,画像于云台,那要看机遇和能力,但心中必须先有一座比云台更高的钓台!——如此,进则有道,退则有守,才是裕然于进退之际的君子,而不是进退失据的小人。从范仲淹的例子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的“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