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63793
大小:5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高建国新疆托里县第三中学834615摘要:教育工作者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木任务,为学牛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要木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牛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关键词:德育渗透美育价值新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牛实际学习的情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牛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
2、学牛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陶冶学牛的情操,培养学牛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通过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牛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数学文化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进程中许多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态度,屡遭失败、永不放弃的意志,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将极大地鼓舞学牛。课堂教学中要利用这份精神食粮,结合教材向学牛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牛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激
3、励学习。二、通过学习数学知识、优化数学素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虽然在纯粹的数学知识中并不带有明显的德育色彩,但从它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形式和关系来看,使人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德育教育。我们知道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科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都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探索。通过数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研究性教学,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及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不等式知识让学生选择哪种方案运输最省钱。正与负、常量与变量、数与形等都是揭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等都是
4、辩证思想的极好教材,因此要重视教材、习题中唯物辩证思想的揭示,对学生进行生动又深刻的唯物辩证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为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三、通过认识数学“生活”,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准确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指导于学生生活。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
5、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条辅助线的作出等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四、通过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
6、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等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就能讣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图形的旋转等,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教学吋要及吋抓住
7、吋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审美赏美过程,主体在其中得到了愉悦,也完善了品德。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而服务。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参考文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犬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