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ID:27963087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_第1页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_第2页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_第3页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_第4页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的发展卢保健(梅河口市天都肿瘤研究所吉林梅河口135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毒副作用的中药食品和保健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古人将中草药分为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上品药用于人体保健,加之中、下品药按君臣佐使配伍,治疗疾病。当今人们按照现实生活需求开发了大量的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并且在日常牛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些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受到了各种现行法律条规的约束,保健品只能按照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改善记忆力……等规定的27种单一的功能去对号入座,中药制成的食品是绝对不允许宣传其功能主治的。

2、可以说这些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是具有一定功效的,且不是单一的。另外“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虽说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能随意食用,要有针对性和适宜性,要有量的限制,过量食用或不对症将适得其反。如何让“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发挥其应有作用,让人们对此类产晶的功效与作用一目了然,百姓自主对症选择,真正让“药食同源”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迫于探索的问题。【关键词】中药食品保健晶应有适应症对症食用【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13-021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内经》“

3、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而且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身兼两职,如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芥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合、藕、败酱草、冬瓜

4、、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果品类如山楂、乌梅、龙眼、桔类、柚类、莲子、杏仁、无花果等,调味品类如山蔡、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动物类中就更多,包括家畜类、水产类等。药食同源,使中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中药强化了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人类生活中包含了中药,中药就在人类生活中产生。2药食同源中药具有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等功能“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中医学“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唐朝吋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

5、物”。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两用资源具有营养功能,同时兼有不同的保健作用,女口,紫苏为常用中药,能解鱼蟹毒,是吃生鱼片必不可少的佐物。“药食同源”主要是指食物与草药同一来源,药食同源亦食亦药,它不仅可以充饥,还具有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等多种功能。药食同源为合理营养和均衡饮食打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使中国饮食提升为科学、健康、个性化、保健饮食。比如中药保健食品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

6、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预防、治疗。3四气五味的中药对人体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序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自古至今,论述药物必先标明其性味,这种对于药物共性和个性的认识,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的意义。四气五味其实是对药物整体性能和本质作用的准确把握,是非常精准的。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枣、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薙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蕾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是五脏患

7、病吋所宜进食的谷肉果蔬。同吋《内经》又明确指出多种病证的食物禁忌。如《灵枢·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瘾;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素问·五脏生成篇》并指出过食五味之害为:“多食咸,则脉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月氐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尽管这些说法含有机械套用五行生克学说之嫌,但原则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气味的偏胜,如过食偏嗜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哲理,这确是一条应该

8、遵循的食疗原则。《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同吋五色五味与脏腑、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