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

ID:27961599

大小:7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7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第1页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第2页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第3页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第4页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伊斯兰教在中国近一千五百年的发展,在中国文明的形塑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从过去广义的回回、回民,到今天包括回族在内的十个穆斯林少数民族,在屮国的民族版图屮也呈现出显著的特色。时至今日,回民已经遍布内地,并与汉民保持一定的互动关系。然而,尽管自明清以来,伊斯兰教在中国已经呈现出木土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回汉族群关系及其稳定性,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回民的穆斯林身份,以及伊斯兰宗教文化与清真生活形态的特殊性,往往容易引起汉民的误解,因而造成所谓的“辱教案”。典型案例包括20世纪30年代上海《南华文艺

2、》刊物污蔑回民是猪八戒后裔所引发的事件;20世纪90年代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脑筋急转弯》一书引起回族群众的不满,引发少数民族大规模聚集事件;2000年初发生在山东阳信的“清真猪肉”事件;2005年台湾主持人吴宗宪在其节目中戏称回民不吃猪肉,系因穆罕默徳曾因喝猪奶而获救,引起回民的不满与抗议,等等。由此,本文将针对发生在民国时期、当代中国台海两岸的重大辱教案,进行类型化区分,从而反省当前中国的回汉族群关系。辱教案的社会根源之一:作为“异类”的回民伊斯兰具有鲜明的一神教特征,加上其来自西域的背景,而且是伴随大量的境外穆斯林来华定居,

3、传入中国。因此在与华夏社会接触之后,回-穆斯林的族群与文化便成为汉族本位意识下的“他者”。元代陶宗仪的《嘲回回》一文即显示出,当时的中国社会仍不时把这群刚在中土定居的域外回-穆斯林视为非华夏的异质性群体。[1]尽管如此,在中国长期定居的回-穆斯林,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本土化,甚至发展成陈垣所说的“华化”。在此过程中,“回”在明清以來的中国社会中,成为兼具华夏与非华夏二元特征的特殊社群。[2]在?趣持泄?,族群认同是以“华夷之辨”为核心,而非虚拟或事实上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清代的汉人士大夫眼中,“清真一教,来自天方,衣冠言貌,炯岸异人

4、。予向疑其立教,在吾儒之外,而或亦等于老佛之流也[3]对伊斯兰文化的陌生,让汉民社会不会过度干涉回-穆斯林的信仰与生活。尽管内地回、汉社群关系已经形成比邻而居的共生形态,但传统的汉族知识分子并未将伊斯兰教或回民社会视为“华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回-穆斯林Z所以被贴上“异类”的标签,主要是因为伊斯兰作为外來宗教在中国的异质性,回民宗教、文化实践与汉民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误解,比如清代以来“回”一度被视为回纥(鹘)的后裔一一在清代的汉族知识分了中,似乎只有钱大昕能分辨“回”与古代的回纥(鹘)没有直接的族属关系。换言之,文化、

5、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以及族群名称所显现的“夷种”烙卬,让回民这一遍布汉族社会都市要津中的世居性穆斯林群体,很容易被汉族界定为“非我族类”。如果再加上资源竞争,或“回乱”(回民起义)的历史记忆,回民更会被贴上“其心必异”的标签,其形象也就变成有“顽犷之息”、“雖怨狠鸯”的莠民。[4]清代回汉民族关系的激化,多少都和这种偏见有一定的关联性。从清末到民国,受到现代共和观念与国族主义的影响,回-穆斯林的精英阶层试图寻求自身族群和宗教信仰的现代定位与发展观。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抗H战争时期,回-穆斯林作为现代国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强

6、化;投身国家建设与救国救民的情怀,也被视作伊斯兰信仰的具体实践。在20世纪屮国,回-穆斯林正是立足于此种认知,对自身的族群认同与宗教信仰做出适应性调整。从整体看来,回-穆斯林的族群认同与发展观念一般都具有特殊的二元性:一方面,在与宗教信仰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回民对朝廷(国家)、社会阶序甚至儒家文化的认识、态度,与汉族并无冲突;他们要争取的是,“恤我回民,如天、如地、如日、如春,华西一体,痛养相怜”;[5]另一方面,在宗教世俗化的趋势下,受“乌玛”(Ununa,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同质性社会)这一伊斯兰传统观念与实践的影响,冋-穆斯林仍保

7、持必要的“天房情结”,认定中国是整个伊斯兰世界(Darul-Islam)内的“乌玛”之一。这种以宗教信仰为精神依归的自我认同,与现世的国家和社会体制并不冲突。现代民族国家中族群多元共牛的形态,多少会让回-穆斯林在具备“民族”意涵的公民身份下,不再被视作“异类”或“夷种”。但在日常生活中,清真的敏感性,仍会让回-穆斯林与汉人之间形成某种族群、文化上的隔阂,反过來又会加深回民身上的“异类”烙印。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辱教案,即是这一现象的具体呈现。辱教案的社会根源之二:清真的敏感性在中文语境下,“清真”指代的是伊斯兰教作为一神教的本

8、质,以区别于中国本土的多神信仰,并成为穆斯林宗教信仰的基本准则,进而强化回民在伊斯兰信仰下的族群观与族群界限(ethnicboundaries)意识。何为“族群界限”?清真作为伊斯兰信仰“体用合一”的具体表征,对内可以强化穆斯林对“乌玛”的认同,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