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60066
大小:66.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观【摘要】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2年在我院经治的50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1次/日,观察患者治疗中ALT、TBIL、ALB、PT%、HBV-DNA等。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命0.05),治疗组共有3例死亡,2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癌,对照组中有8例死亡,其
2、中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肝衰竭,3例死于肝癌,死亡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中肝昏迷、肝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差异有显著性(P令0.05)。结论: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恩替卡韦治疗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阻止或迟缓病情进展,预防肝癌的发生。【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硬化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一旦进入失代偿期,5年病死率达14%—20%[1],一般的对症治疗难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的出现和使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情进展,改
3、善了预后。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在体内外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抑制病毒的作用。现将我院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2年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我院2008.1〜2012.12住院的诊断符合乙肝肝硬化且资料完整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1.7511.85)岁,入院病例均为Child-pughB级和C级,但除外黄疽令10mg/dl,1110以上肝性脑病,合并严重感染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HBsAg阳性,HBV-DNA彡104IU/ml,并排除合并HCV感染、自身
4、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治疗前后的ALT、TBIL、ALB、PT%及Child-pugh评分,HBV-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一般保肝、利尿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正大天晴)0.5mg/d,两组各为25例,治疗至随访结束。1.3观察指标观察以上病例治疗过程临床症状、HBV-DNA的变化,对并发症的情况详细记录,如死亡追溯死因,统计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上述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转归的差异,Child-pugh评分与治疗前对比,下降彡2分以上
5、定义为好转,HBV-DNA定量检测以令103IU/ml定义为病毒学应答。1.4检测方法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BV检测为HBV定量试剂盒。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令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临床症状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见表1。2.2病毒学应答随访2年时治疗组病毒应答20例,对照组病毒应答0例。2.3Child-pugh评分及预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变化情况详见表2。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治疗
6、组共有3例死亡,2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癌,对照组中有8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肝衰竭,3例死于肝癌,死亡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中肝昏迷、肝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差异有显著性(P令0.05)见表3.3讨论研究证明[2]:HBV的持续存在和不断复制可加速乙肝肝硬化病情进展,因此抗病毒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已迖到共识。恩替卡韦[3]是目前公认的强效选择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通过在人体内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后,与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酶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
7、作用于HBV复制的启动、逆转录和合成三个步骤,发挥强大的抗病毒效应。本组资料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持续应用恩替卡韦24周即能取得明显疗效,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肝功能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病死率明显降低,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传染分会,中华医学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学杂志,2006,45(2):162-170.[2]刘鹏军、陆华民,阿德福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1):145-146.[3]MATTEHEWS,SJ,Ente
8、eavirforthetreatment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J].chinTherapeutics,2006,28:184-20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