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57602
大小:66.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蓝芩口服液治疗咽喉炎358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蓝苓口服液治疗咽喉炎358例临床分析蒋源王玮张仕林陈进伟孙继周西电集团医院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摘要】目的:观察蓝苓口服液在治疗咽喉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我科2011.1至2014.12月期间治疗的急性扁桃体炎16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56例、急性咽炎84例,慢性咽炎40例、急性喉炎18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179例和对照组179例,治疗组给予蓝苓口服液,对照组给予板蓝根颗粒,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咽痛、咳嗽、声音嘶哑、咽部充血情况好转时间和5种疾病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缩短,具
2、有显箸差别(P<0.01)o在5疾病中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治疗效果优于慢性咽炎及急性喉炎,与标准组急性扁桃体炎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蓝苓口服液对于咽喉炎有明显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可以广泛通用于临床。【关键词】蓝苓口服液;扁桃体炎;咽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76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052-02观察我科2011.1至2014.12月治疗的358例咽喉炎,使用蓝苓口服液治疗效果明确且病程缩短。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1.1至2014.12月期间急性扁桃体炎16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
3、炎56例,急性咽炎84例,慢性咽炎40例,急性喉炎18例,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73例,年龄8-56岁,平均37.1岁。所有患者除一般常规查体外,均行血常规,胸部正位片检查,排除肺部感染。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确诊参照?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2013年版的诊断标准(1),排除合并下呼吸道、鼻窦炎等较重细菌感染者。1.3治疗方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蓝苓口服液(扬子江药业公司)10・20ml次,一日3次,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板蓝根颗粒(广州白云山和江黄埔中药公司)10.0-20.0g
4、每日3次,7天为1疗程。1.4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咽痛、咳嗽、发热、声咅嘶哑等症状及咽喉部充血减轻情况,治疗5・7d判定疗效。治愈:无咽痛、咳嗽、咳痰、发声嘶哑,咽喉部充血消失,扁桃体表面脓点消失;好转:上述症状减轻,扁桃体表面脓点减少;无效:上述症状及体征无改善,需做进一步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2结果2.1^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由表3可知,4组(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中95%可信区间慢性咽炎,急性喉炎组均不包括0.5在内,故与标准组(急性扁桃体炎组)的差别有显著意义,而急性咽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均包括在0
5、.5内,有标准组的差别无显著意义。故认为蓝苓口服液治疗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优于急性喉炎和慢性咽炎。3讨论耳鼻喉科的上呼吸道感染多因病毒感染引起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多为细菌感染所致。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也不少见。患者出现咽部疼痛、咳嗽咳痰、咽干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发热等症状,若不及吋有效治疗,则会出现症状加重,病程迁延,其至出现并发症。合理有效的早期治疗尤显重要。现代药理学证实蓝苓口服液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菌,解热镇痛抗病毒五效合一的作用(2)。其主要成分为黄苓黄柏板蓝根梔子胖大海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黄苓的有效成分为黄苓素、黄苓井对
6、人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炎性递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渗出,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黄苓苦寒入肺经清热燥湿。黄柏含有较多的小槃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有效,且黄柏的果实主要成分为香叶烯具有镇咳作用,其清热燥湿又可泻火泻毒。板蓝根的主要成分为靛玉红,蔥醍类、靛兰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流感等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其苦寒入胃经,清解实热火毒,具有消肿利咽凉血的作用。胖人海的有效成分为多糖具有抗炎活性,对多种病毒及常见的呼吸道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善于宣肺气化,清热利湿。梔子
7、对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梔子水提取物去疑梔子貳具有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其苦寒归心肺三焦,可凉血排毒,清热利湿,清泄三焦之火邪。(3・6)五药合用,用于脾肺湿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但此组方偏寒凉,对于胃肠道、脾虚便”唐者慎用,部分患者服用后可岀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总之,蓝苓口服液具有良好的抗炎抗病毒镇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对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的作用优于慢性咽炎且有退热的作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广泛安全应用于临床。参考文献:⑴田勇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8130-132⑵许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