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ID:27954554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_第1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_第2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_第3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_第4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安岳县启明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杨宜桃蒋小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然而,夫妻有了孩子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长,不需要学习上岗,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长令人堪忧。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家长不会爱孩子。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爱。如家长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改正错误,变得更加优秀,实际上是在不断证明孩子不行。这种不断纠错的行为,源自家长希望塑造一个完美的,不被人诟病的孩子,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成长,仅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纠正。这种行为,

2、就是塑造一个低价值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勇气去而对任何评价,应对有挑战的事情。又如家长经常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喝水、吃水果,控制孩子的吃穿、交友,学习行为,几乎是所有行为。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身体健康、安全着想,但是这种行为,只能导致孩子感觉很糟糕,感觉生活很压抑,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也没有自我做决定的可能。也就是说,家长通常会剥夺孩子的自我应对生存各方面需求的权利,来塑造一个他们期望的孩子。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塑造一个不愿意做决定,不愿意再承担任何责任的孩子。所有的行为动机,都由生命内在的需求转变为外在父母的需求,从而失去成长动力。还有一种,就是不断地叮嘱,不

3、断地唠叨,家长送孩子上学叮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别玩东西,放学问孩子在学校上课守纪律没有,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不信任,家长不相信孩子在学校会努力学习,不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不相信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本具的生存智慧和学习能力。这种叮嘱,实质上是在证明孩子不行,没有可能独立应对任何事情,一方面导致孩子开始不信任自己,遇到事情就焦虑,一方面开始闭上自己的耳朵,而故意听不见任何忠告。这完全有可能把真止有用的,善意的提醒抛之脑后,从而犯下更大的错误。(-)生活上无限溺爱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也跟着增大了,家长对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

4、也不加以阻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条件差,日子苦,现在经济状况好了,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有的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误以为所有的东西唾手可得,所有的事情轻而易举,丧失自立的愿望和能力。家长过度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溺爱之情,不让孩子做家务、干杂活,还包办代替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上小学了起床要家长穿衣,吃饭要家长喂,就连做作业都是家长先从书包把书本拿出来,等做完后负责收好书包。我班一个孩子鞋带松了不会系,站在那儿直流泪。另一个孩子一天没带书,我打电话让家长帮忙送一下,家长肯定的说昨晚放进书包里了的,因为是他亲自收的,没多久家长送来

5、了,原来家长错把弟弟的书收进了姐姐的书包。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错误的爱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对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极不“尊重”O就像我班的那两个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还怪家长把书放错了书包,孩子不做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发展,责任心也无从建立,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还会造就孩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屮心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三)学习上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聪明,不管孩子的能力、习惯和兴趣,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或者盲目攀比,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孩

6、子样样优秀;或者家长自身的梦想没有实现,就把这份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圆自己未圆的梦。家长把过高的期望变成具体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要求孩子各科优秀,每次都考班上前几名;有的周末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学钢琴、学画画、学演讲,希望孩子成为全能的人,孩子不愿意就软硬兼施,强迫孩子学习。这些家长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來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某天孩子看着妈妈累了,心疼妈妈,主动帮妈妈洗碗,妈妈拉长脸:“去,做作业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

7、书本知识,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孩子的爱心、感恩的心也慢慢泯灭。更多的孩子根木达不到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对周末班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望而生畏,容易丧失自我,变得郁郁寡欢。(四)父亲参与度低“子不教,父Z过”,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屮的重要,父亲的良好形象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然而中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禁锢着父亲的观念及行为模式,现代社会女性参与社会活动,与男性同样在外打拼,但男权思想依然存在,女性理应相夫教子,很多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感受不到伟岸、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