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

ID:27949279

大小:8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7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_第1页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_第2页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_第3页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_第4页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的辩证思考作者:杨帆作者简介:杨帆,江苏省灌南高级屮学正高级教师。原文出处:《课程教学研究》(广州)2017年第20179期第76-79页内容提要:作者本人可以答不对作者意图,这是由文本的开放性和作者不熟悉语文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规范而引起的。当然,语文试卷设题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毫无意义的“挖抗式”设问、无关阅读的“知识类”考查、故作深沉的“探究型”问答等。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2期关键词:语文阅读/考试阅读/阅读作答/作者意图2017年高考还在进行中,浙

2、江卷的现代文阅读《一种美味》已经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原因是试题较难,而文章的作者巩高峰也坦言"自己也做不上答案",这引起了众多网友对高考命题的批评。岀现作者本人"理解不了自己的文章"并非个例,著名作家周国平的文章常被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选入各类试卷中,他在2016年年底专门撰写了《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一书,批评出题者设题的种种问题。作者、文本和作者意图的关系,本是语文文本解读方面的一个问题,然而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和争论。那么,作者本人答不对〃作者意图",这到底是否正常?目前,

3、中小学语文阅读试题设题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有,又有什么问题呢?一、作者可以答不对"作者意图"作者答不对”作者意图””这看似不可思议,令人费解,其实也属正常。答不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决定了作者对文本没有终极裁判权,另一个是作者并不熟悉中学语文阅读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规范。首先,来看文本意义的开放性。这早就在理论界形成共识。意大禾啲安贝托•艾柯是首次提出这一命题并加以详细阐释的著名学者。艾柯专门写出了《开放的作品》,提岀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作家创作的延续,是文本内容实现的前提,作品开放性源于作品自身结

4、构的生命力:"作品的开放性和能动性在于,它能让人给予补充,能让人给予有效果的具体的补充,它能够以自己的结构的生命力来指弓I这些演绎活动,这种结构的生命力包含在作品当中,尽管作品并不是已经完结的,尽管作品中的结局也是不同的、多样的,但这种生命力是有效的。"⑴这也就是说,文本自身的结构在呼唤读者参与作品建构。用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的话来说,文学文本自身就是一种"召唤结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之中,在不断的再生之中。我国很多学者对此也持相同看法,比如李幼蒸在《理论符号学导论》中提出:〃实际上,艺术作品作为

5、美学文本,首先体现了特殊的表达面上的运作,后者导致对内容的重新评估。表达与内容这两方面的运作可导致高度创造性的记号函项,并引起代码的改变。这样,美学文本才使人们产生了对世界的新认识,使读者和观众卷入了复杂的解释活动之中……按此观点,现代派艺术品是一开放的记号织体,它们均有待于被填充进某种内容,因而不妨把这类作品看成一种’命题函数’。"[2]文本阐释并不因作者的意图而限走,这在阐释实践中也很常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明证。又如,有学者把《西游记》解读为一部隐喻人生修为、启迪人们战胜各种心魔的伟大成功学。唐

6、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原本就是一个人——唐僧是身,悟空是心,八戒是欲望,沙僧是本性,白龙马是意志——所谓"心猿意马"。取经路上每一个妖怪都象征和暗示一种心魔,代表世间某种牵绊人的东西。师徒五人一路上降妖除怪,就是人生路上不断战胜各种心魔、降伏习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所以,该小说可以理解为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克服内心不良习气、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把《西游记》解读为一部伟大的成功学,是多元解读中的一种,既新颖独到、别开生面,又令人信服、启人心智,当然有其

7、合理性。但是这种解读,如果吴承恩在世,他可能不会同意。不过,即使吴承恩大呼这种阐释并非自己的本意,读者的阐释也不能被阻挡或湮没。因为,这种解读能够引发其他读者的共鸣,它并不会因作者的反对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当然,作品的开放又不是无限的、无约束的。"在神秘的创作过程与难于驾驭的诠释过程之间”作品’文本的存在无异于一支舒匕'剂,它使我们的诠释活动不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而是有所归依。"[3]〃判断的标准便是文本的内在连贯性,即对一个文本某部分的诠释应该能为同一文本的其他部分所证实而不致相互矛盾。如果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合

8、理的诠释,否则便是过度诠释……"[4]比如《背影》这篇课文最后有这样一段话:"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有的教师教授这篇课文,根据这段话得出结论:《背影》一文表达的真正主题是〃作者对生命流逝、短暂、脆弱的伤感〃,这听起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