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43851
大小:6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外阴炎症的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外阴炎症的治疗王丽东刘淑红(内蒙古根河市人民医院022350}【中图分类号】R7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238-02【摘要】目的讨论外阴炎症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注意外阴清洁,疖病早期用1%新霉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涂敷,以便炎症消散或局限化。【关键词】外阴炎症治疗外阴炎主要指外阴的皮肤与黏膜的炎症。由于外阴部暴露于外,乂与尿道、肛门、阴道邻近,与外界接触较多,因此外阴易发生炎症,其中以小阴唇为最常见。一、非特异性外阴炎非特异性外阴炎多为混合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可有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
2、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变形杆菌等。由宫颈炎、阴道炎时的分泌物,宫颈癌的分泌物,经血、产后恶露的刺激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此外,尿瘘的尿液,粪瘘的粪便,糖尿病糖尿直接刺激,穿化纤内裤周部通透性差,外阴潮湿,亦可引起外阴炎。炎症多发生于小阴唇内、外侧或大阴唇,严重时波及整个外阴部,多诉外阴部痛、痒、红肿、灼热感。(一)单纯性外阴炎治疗:1.病因治疗治疗糖尿病,进行尿瘘、粪瘘修补术,治疗宫颈炎、阴道炎,改穿棉质内裤等。2.局部治疗以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2〜3次/d,清洁外阴后涂抗牛.素软膏,如1%新霉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3.全身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性生活,必要时给予
3、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二)毛囊炎治疗:注意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勤洗外阴,避免辛辣食物或饮酒,丘疹广泛吋适当U服抗生素,局部涂1%新霉素软膏。(三)外阴脓疱病由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多见于儿童。治疗:1.患儿应予隔离,以免传染。2.保持外阴清洁。轻者给予1:5000高锰酸钾外洗或坐浴,1〜2次/d,外涂1%新霉素软膏或杆菌肽外用每日数次。(四)外阴疖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引起。治疗:1.注意外阴清洁,疖病早期用1%新霉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涂敷,以便炎症消散或局限化。2.慢性疖病可用依沙吖啶(利凡诺)做局部热敷。3.亚急性期可用红外线照射、微波治疗以促
4、进局部软化。有人主张用青霉素20万〜40万U溶于0.25%〜0.5%普鲁卡因10〜20ral中做封闭治疗,注射部位在疗肿边缘外2〜3cm处。二、前庭大腺炎及前庭大腺脓肿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下1/3深部,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病原体侵入易引起炎症。国外以淋菌为常见。此外,尚有厌氧菌,其中以类杆菌多见。炎症初起吋患侧外阴肿胀、疼痛,疼痛极剧烈,可发生排尿闲难,行走不便,发展成前庭大腺脓肿时,局部可触及肿块,触痛,有波动感。治疗: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局部可冷敷。可予抗生素治疗。可自前庭大腺开口处挤出分泌物做病原微生物检査及药敏试验。抗生素可选择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2次
5、/d;头孢氨苄(先锋霉素IV)或头孢氨苄胶囊口服,500mg,3次/do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胶囊(悉复欢)0.5g,2次/d。诺氟沙星(氟哌酸)200mg,3次/d。若炎症较严重,可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如尚未化脓则服药促其症状逐渐好转、吸收,如己形成脓肿则可将脓肿切开引流,并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2次/d。三、前庭大腺囊肿因前庭大腺管开UI部阻塞,分泌物积聚于腺腔而形成囊肿。可由前庭大腺脓肿消退后形成或非特异性炎症阻塞形成,如分娩时会阴、阴道裂伤后瘢痕阻塞腺管口或会阴后、侧切开术损伤腺管。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如有感染按前庭大腺脓肿处理。四、外阴丹毒外阴丹毒是
6、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疾病,炎症迅速蔓延,病原菌的毒素通过外阴部的创伤引起局部红肿及全身中毒症状。其发病急剧,常奋发热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皮疹、红斑,冇的可引起人水疱及坏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治疗:1.卧床休息。2.抗生素治疗: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2次/d。或头孢氨苄或头孢拉定胶囊0.5g,3〜4次/d。3.局部可用0.1%依沙吖啶溶液冷敷,或百克瑞局部湿敷,后者为0前惟一对多种耐药菌有强力杀火作用的生物酶消毒剂,对感染创面旮独特的疗效。五、外阴接触性皮炎外阴部皮肤接触某种刺激性物质或过敏物质而发生的炎症。如接触了较强的酸碱类消毒剂、阴道冲洗剂,以及一些染色衣
7、物或青霉素及艽他过敏性药物等,均可发生外阴部的炎症。表现为接触部位灼热感、疼痛、出现皮疹、水疱、水肿,重者可发生坏死溃疡。治疗:1.去除病因,避免用肥皂等,避免搔抓。2.过敏性皮炎症状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3.局部用生理盐水洗涤或用3%硼酸溶液冷敷,然后用炉甘石洗剂。4.继发感染者用金霉素软膏或1%新霉素软膏。参考文献[1】刘朝晖,廖秦平.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高发区与低发区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年08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