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41340
大小:95.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7
《上海市香山中学教育科学与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年度研究领域语言文字学科分类语文教学2007年7月编号上海市香山中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项目名称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申请人 朱晓园个人联系电话13816782967申请日期 2006年7月上海市香山中学.---课题名称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学科分类DA.教育基本理论B.教育管理C.德育D.各学科教学E.体育F.美育G.综合H.其他课题负责人姓名朱晓园性别女年龄36职称一级教师工作单位香山中学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分工研究专长曹琼女37一级教科室主任朗读事件活动实践活动式教学袁曙霞女5
2、2高级语文教研组长古代朗读理论与实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古代汉语.---一、立论依据(本项目研究的内涵界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什么是朗读?朗,是说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成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文字、文章、文学作品等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朗读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驾驭语言的过程。文字作品是作者的创作;朗读文字作品,是朗读者的再创作。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而
3、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其目的直接指向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实现言语能力的提高。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内容之一,是一种方法和能力。朗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一、朗读教学的心理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将对象纳入固有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是主体心理图式发生改变而顺从对象。朗读者把无声的文字变换成有声的语言,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转换。朗
4、读者深入地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个性等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体验感受作者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再用相应的语音、语调等声音形式努力地传达出这种思想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美读”。用王尚文的话来说“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美读的过程就是朗读者的语感图式对言语对象的同化、顺应,也是言语对象对朗读者语感图式的开拓、改造。教师进行朗读教学,就是要求和指导学生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的高峰,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5、,同时也是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语感图式既具有同化、顺应功能,也具有稳固、保守的特点。“美读”过程中被开拓、被改造的语感图式属于听读型,言语对象出现时它被拓宽了,改变了,过后又往往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要想使听读时被开拓、改变的语感图式固定下来,还得在“美读”的基础上进行“熟读”.---,也就是无意地读,反复地去读,一遍接一遍,并不希望早点背熟但仍然有意地用心的去背。当言语对象经过多次反复积淀于朗读者的感觉,变为朗读者所有的语感图式时,就有可能服务于朗读者的说写活动,而成为说写型语感。在说写过程中便可自
6、由的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一开口便说成那个样子,一提笔就写成那个样子。这个过程也是语感能力的提高。二、朗读教学的教育意义朗读教学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朗读是一种语感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必然地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感受是人的心理,不是知识、教条、观念,不能传授,不能强加,不能灌输,也不能移植、粘贴。只能靠实践主体凭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观照、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至于感受的内容是美是丑、是优是劣、是苦是甜、是深是浅,都不能影响到朗读者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朗读教学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参谋者。工作中,教师“把学生
7、看成活生生的人”,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朗读的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必需的语文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创造发现,带领学生由朗读走向一个无比广阔的新天地。引发学生作为感觉主体去感觉,更为艰难的是启发学生去感觉自己的感觉,以对言语对象新的感觉去发现原来感觉的缺失与浅陋,发现新的感觉的充实与丰满,从而享受这种感觉。在教师的引领和帮助下,学生的感觉日益丰富、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潜能不断被挖掘,自身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三、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
8、作用1、朗读教学能感知文字的生命情态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书面语加强了语言的精密性、艺术性,远远胜过口头语的粗糙,但却有一个不可弥补的最大欠缺:丧失了语言的重要成分——语音。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外国语言学家曾说“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要比语言的材料丰富得多”。这里所指的言语,就是说话,就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