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40244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曾国藩的思想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曾国藩的深入探究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人像曾国藩这样,获得的评价是如此的天壤之别。一边被推崇为继孔子,朱子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另一边又被骂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然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特定的时代背景,观念环境造就人物的思想。我们不能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否定,这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理论。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片面的根据教科书或者其他历史书籍及评论而人云亦云,不能一味地受他人的思想灌输,而应该实事求是,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形成以及人物当时特定的
2、历史环境,全面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关键字:曾国藩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人。梁启超曾说过“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并称其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一生以儒家理论道德为准则,明刑法,重农事,崇节俭,重视发展国力,主张兴办洋务,幵一代风气之先。使清王朝在风雨飘摇几乎被宣判死刑的时候又苟延残喘了半个多世纪。他集历代齐家治国,修身治学,用人行政,驭下奉上及统军作战各种学问于一身,标榜理学却又能够融通百家,做事“拙诚”却又能够通变用权。
3、但与此同时,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右人责其身为汉人却为清廷卖命,并且杀人过多,有“曾剃头”之称。晚年的“天津教案”,更是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遭来千古骂名,甚至到了四面楚歌的悲凉之境。辛亥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说他“幵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初的史学界更是对其全盘否定,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历史上很少对某人的评价是如此的矛盾和复杂,我们不妨从其人生几件重大的事件中深入的探宄一下。一: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耕读传家的普通家庭,即“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干禄”。曾国藩出
4、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究其一生,恪守祖父”黎明即起,克勤克俭,周恤贫穷,疏医远巫”的遗训,甚至把它编成八字句牢记在心,直到后来做了两江直隶总督,对于勤俭家训也不敢有所懈怠。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接受礼义廉耻的训诲,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来忠君孝悌的儒家思想,而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则信奉类似天主教的宗教,违背了中国的传统习俗,为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不齿,曾国藩也不例外。就当时环境而言,曾国藩认为这是绝灭中国固存礼教,违反孔、孟之道的“异端”,无疑要深恶痛绝的。他率领的乡勇出师攻打太平军之初即标明立场,亲自写了《讨粵匪檄》,指出太平军“焚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柱,
5、以至于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火”的恶行。可以说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争无异于一场宗教信仰战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人还是深受中国儿千年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况且曾国藩创办湘勇初意不过是“收缴土匪,安定地方”,并没有与太平军对抗的打算,且也不愿意以文人操兵事。清政府当初也并没有指望依靠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来消灭太平军,只不过让其保一方平安,并且当时的清政府对汉人还是心存芥蒂的,怕其位高权重,影响清廷政权。可是世事难料,当时的清政府吏治腐败,排挤汉人,为官的都是些作威作福的人,并没有为百姓谋取福利。当兵的也是些酒囊饭
6、袋,只会负肉百姓,一旦打仗便会互相推卸责任。面对太平军愈演愈烈之势,清政府不得己才让曾国藩担当起镇压太平军的重任。而现在很多人批评曾国藩身为汉人却为清廷卖力气,并且其手段毒辣残忍。鉴于其出生的时代,家庭背景以及所接受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我们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十九世纪初曾国藩的政治思想是缺乏客观评判依据的。:推行洋务运动曾国藩虽然守“拙”,但他并非是固守陈旧,顽固不灵的儒生。他能融通百家,通用权变,留心时务,开一代洋务之风气。当时的清政府适逢海禁火开,帝国主义对华开始侵略,西方思想传入中国,而曾国藩适逢其时,亲启了这个时代的序幕。刷新吏治
7、,整饬营务,奖励法度,救济民生,其开明的思想离不开父亲的挚友,也就是其后来的岳父欧阳凝祉先生的影响。他是曾国藩的一位满腹经纶的良师与直言不讳的益友。他告诉曾国藩“男儿立志当在千里”“王侯将相令有种乎”,若想仕途通畅只一味地读书是无济于事的,更不能死读书。还向其介绍了桐城派文章“文以载道”的主张与三阎大夫屈原忧国忧民的壮志。同时在岳麓书院的学习也让曾国藩开始留心时务,关心国家的政治,而不是仅仅埋头于课本,做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在书院里结识了罗泽南和郭嵩焘两位挚友,三人是老乡并且志同道合,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开阔了思想,也使曾国藩逐渐形成了
8、自己的见解。并且学院的学风是“以天下为己任”,鼓励学生做“人世”的学问,及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曾国藩在北京学习的一年也让他更加关心时务。他在北京时,对当时的国家事情很关心,外患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