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39394
大小:6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7
《浅议合作学习和现代高职英语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合作学习和现代高职英语教学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基础比较薄弱,对一些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厚,有的甚至有抵抗与惧怕心理,英语尤其如此。将合作学习方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可以更好地做好高职英语教学工作,强化教学效果。关键词:英语教学合作学习高职教育“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充分体现了合作的强大力量。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的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能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L
2、合作学习理论1.1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其对于改善课堂气氛,普遍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颇有实效,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了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上世纪初至80年代,美国学杜威(JohnDewer)、斯莱文(Slavin,RE)、约翰兄弟(Johnsons)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誉为“
3、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1.2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和动力而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提倡,因此实施合作学习势在必行而且行之有效。1.3合作学习的优越性1.3.1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1.3.2激发学习者更大的成就动机和内在动机及更加积极的态度,
4、有利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迁移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1.3.3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使学习者更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够在不同种族、性别、社会阶层、健康状况的学习者之间建立积极的、支持的同伴关系。1.3.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其潜能能得到充分开发;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学习需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步的境界。1.3.5大学阶段,学生不仅要适应学习
5、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面临重新融入新集体,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交往和友谊,而且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1.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尝试笔者所在学校的高职英语教学经过改革后,由三个模块组成:网络课程、课堂课程、实践课程。下面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探讨合作学习在这三方面英语教学中的尝试。2.1课堂课程中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多样,如同桌合作学习(pairkwork)、小组合作学习(groupwork)和全班合作学习(lockstep)等。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可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
6、进行,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样的分组原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前提。同桌合作和小组合作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英语精读课上,笔者试着用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如在某一个单元开始前把学生分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课前完成准备工作。让一组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主旨,设计问题;一组学生解释重点词汇,另一组学生总结、回顾、讲解重点语法
7、,而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对他们的讲解进行补充。这样整个课堂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与帮助者,并对整个合作学习所呈现的效果进行补充。学生在此过程中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小组跟小组之间有了竞争,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2网络课程中的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多种交互得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课外随时进行,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如把学生分组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教师发布任务(例,对某部影片发表影评)。每个小组可以设组长、监督员、记录员、汇报者,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人物背景、影片中的重
8、要线索进行概括;根据对话与情境猜测词义;对重点对白、句型进行剖析。在网络课程中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网络资源间的各种交互,不受课堂时间、地点的限制,使每个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进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