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

ID:27936745

大小:71.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_第1页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_第2页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_第3页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_第4页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意蕴摘要:“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道德理性的培养、个性情感的抒发、对自由解放的追求,这是山水自然题材绘画作品屮人文精神体现的三个显著的方面。那么,天人合一与古代中国绘画之间有什么联系,二者之间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美学观呢?木文将就此进行分析。关键词:天人合一;人文精神;宗教崇拜;庄子;山水画屮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41-01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屮,马克思为美学的发展展示了灿烂的

2、前景,他说:“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尖、空气、光等,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祌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呵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同样地,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人与自然都是相融为一的。于是,人在把自然作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便播下了美的种子。人与自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统一?我们还是看董仲舒的论述。首先,人的形体结构跟自然世界构成相类:“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

3、副日数也;大节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多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同样,人之道德情感也与自然相类统一:“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董仲舒是“天人合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人的一切活动都被他拿来跟天(自然)联系在一起,从物质到精祌,人与自然表现出高度的一体化。在他看来,天人一体是个不成问题的结论。谈人与自然合一的还有道家。总之,

4、“天人合一”学说统治中国社会几千年。人类追求的历程是希望一一实现,再产生新的希望,再实现,这样无限制地发展着的:而人类对精神的追求往往是希望一一破灭,再产生新的希望,再破灭,这样循环不己,人类就这样处在永远的探求和发展之中。无论是上古岩画、秦汉的墓葬壁画,还是南北朝到隋唐的佛画,都有一个显著特点:神的世界与世俗生活结合在一起。人只是在碰到大的难题时才求助于神,只冇在人力无法解决的W难面前,神才显示它的威力,这重大的难题就是人们无法克服死亡的威胁。绘画配合宗教,为克服这一难题竭尽全力,故绘画中尽管满篇祌仙鬼怪,却

5、尽是人的根木欲求一一生存意识的体现。中国宗教只有一张神的外衣,在鬼神世界的背后,绘画中体现出的那种对生命的执著,正是中华民族乐观主义的体现。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集历代壁画大成,它不仅继承了屮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朝元图》着力表现祌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祌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清幽的世外桃源,追求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脱俗精祌;另一方面在描绘天祌天将及天界秩序时,又极力宣扬天界宫宇的富丽,仙阶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

6、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并存,具体体现了道教既明道又明德的要求。绘画屮的山水自然题材与壁画题材不同。山水自然题材首先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追求。在孔子看来,友人侣谁被视为道德高尚的表现。他要弟子们各言其志时,独与曾点所称一拍即合,那就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这是一幅浪漫的游春图,比治千乘之国,主持宗教礼仪有趣得多。何以自然这样迷人呢?按孔子的说法,自然四时是天意的体现,人的德性是受之于天,而天又以自然的形态出现,则自然世界蕴含着天意德,故面对自然

7、可悟通行为规范,于是他宣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视为培养人的道德精神的一部教材。山水自然题材绘画中人文精神体现的第二个层面为个性情感的抒发。刘勰在《文心雕龙》屮将g然四时景观与人的情感对应展示出来,是“天人”学说在情感领域走向美学的标志。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人们对终极的追求,这是中国画人文精神的乂一表现,人们对自由解脱的向往,就在这种绘画中敁露。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除儒家外还有道家。庄子在《齐物论》屮指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道通为一。”我

8、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因为它们都是世界本体(道)的化身。自然与人是从终极意义上讲合为一体的。老庄的天人合一不是外象的天人合一,而是本体的合一。在客观现实中,自然是与人相对立的存在。艺术家的努力就是使二者获得统一。庄子以同时否定自然外象与自我情感本身为出发点,以企求天地精神为终极0的,让人与自然在道的面前融为一体。如果说儒家“天人合一”美学观是助于社会理性的培养,调节人的情感,道家的“天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