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31337
大小:61.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备课如何备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备课如何备教材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理解教材论文摘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在教师平时的备课中,往往对理解教材不够重视。本文笔者着重阐述教师理解教材的重要性,结合具体例子论证其必要性。教师备课是教师基本的常规工作,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常规的备课,个人认为其基本要求是: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很多教师备课时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把重心放在教学设计上;往往是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而制定自己的方案,甚至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而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理解别人的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往
2、往会事倍功半。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所以我们要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同时教材需要教师去调整、去丰富、去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备教材做到如下几点:了解小学数学教材分布体系,了解本册教材目标、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单元目标、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课时目标、课时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再思考教学设计,此时才不会南辕北辙,才能事半功倍。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理解、解读上,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准确理解、解读教材,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准确了,方向就明确了;方向
3、明确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问题。在备课时间的分配上,理解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设计起码要达到3比7,甚至5比5。这样设计的课才能切中课标要求,在课堂中实施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下面结合几个例子谈理解教材例1:“圆的认识”本节课知识点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理解、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掌握画圆的方法,就这些知识点。原省编教材是画圆入手,让学生随意画到圆规画,再到研究圆的特性。这里有几个问题;知识的上下位关系,学生应先对圆有个认识、了解特性,再画圆呢?还是先画圆,再理解园的特性?教材中的画圆
4、起什么作用,就为介绍圆心、半径、直径吗?如果是这样,画圆是机械的,低年级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画圆不是也能画吗?都说这节课的内容太多了,于是省编义务教材编者去掉原来的对称。如果画圆作为技能要求和圆的特征认识的引入的话,是否也可以去掉本节课的画圆,提前学习,在本节课只作为旧知就行。而笔者认为画圆是作为对圆的特性、特别是对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深化和巩固,而不仅仅是一个技能目标。按照传统的思路教学下来,学生对半径、直径不能很好掌握。原因在什么地方?一就是大家都从画圆引入,学生对圆的表象不准确,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表象,对“圆上”的理解不准、概念不清。二是老师普遍认为半
5、径、直径等属于描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属于“是什么”的问题,不需要探究、是告知的。而学生却没有内化。判断题中出现:两端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很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当然也存在学生审题不清的现象,但更主要的是学生缺乏体验,是被动接受造成的。新课程义务教材人教版就是从理解圆的特性再到画圆的。就能很容易理解教材现在为什么怎么编了。例2:老教材原有这么一道题:一个分数,如果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他素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对这道题老师们有不同意见。认为是错误的老师,他们的理由是书本上的原话:一个既约分数,如果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他素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6、如果分母除了2和5以外,含有其他素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材在“分数”前面加“既约”,而本题没有“既约”两字那是错误的。认为正确的老师反驳:你能举出一个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他素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反方:十分之二十化成小数是多少?正方:十分之二十化成小数是2,或……,反方:2可以看成有限分数吗?正方:2可以看成分数,2、都是十进分数。所以“一个分数,如果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他素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是正确的。一道判断题引起了老师的广泛兴趣,通过讨论大家亮出观点,进行辨析,搞清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断章取义。单单因为书上说:一个既约
7、分数,如果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他素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现在题中没加“既约”两字是错误的这样机械的去理解教材、这样机械的去教学往往把学生教得不会思考。同时我们在反思教材的结语是否有不妥之处,“既约”两字是对谁的限制;后半句“如果分母除了2和5以外,含有其他素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不加“既约”两字是绝对错误的,而前半句是不需要加限制的搞清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对上面这道判断题的争辩。那么,教材的结语是否需要修改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材为何在前面加限制,而不在后半句加限制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