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

ID:27930303

大小:72.7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7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_第1页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_第2页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_第3页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_第4页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作者】胡明【摘要题】探索与争鸣【正文】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与传统的文学在“史”的意义上是粘连在一起的,作为现代学科的分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并与现代学科的文学理论完成了衔接。后来的学者可以从容地检阅一部中国文学理论史发展演化的脉络轨迹,努力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理论概念、范畴、术语、体系来作相应的诠释与考察,引导出新的历史思维内容。这无疑是今天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体系设计的一项艰巨繁重的学术工程。“文学”作为孔子设教的“四门”之一,显然不是今天“文学”的概

2、念,但“文学子游子夏”却是中国“文学起步的界石,它的内涵既是古人学科实践的理性总结,又是今人研究寻索的逻辑起点,曹丕说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显然也不是指“文学”意义上的“文章”,直到昭明的《文选》标举“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们才看见文学审美理论的闪光,才看见“文学”的“文”真正安身立命之所在。在“文学”的审美的认识判断上,昭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作者】胡明【摘要题】探索与争鸣【正文】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与传统的文学在“史”的意义上是粘连在一起的,作为现代学科的分家是20世纪

3、二三十年代的事,并与现代学科的文学理论完成了衔接。后来的学者可以从容地检阅一部中国文学理论史发展演化的脉络轨迹,努力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理论概念、范畴、术语、体系来作相应的诠释与考察,引导出新的历史思维内容。这无疑是今天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体系设计的一项艰巨繁重的学术工程。“文学”作为孔子设教的“四门”之一,显然不是今天“文学”的概念,但“文学子游子夏”却是中国“文学起步的界石,它的内涵既是古人学科实践的理性总结,又是今人研究寻索的逻辑起点,曹丕说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显然也不是指“文学”意义

4、上的“文章”,直到昭明的《文选》标举“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们才看见文学审美理论的闪光,才看见“文学”的“文”真正安身立命之所在。在“文学”的审美的认识判断上,昭明之前的陆机在《文赋》中也曾说到过“会意也尚巧”,“遗言也贵妍”的话,也意识到“文字”的“多姿”,“格式”的“屡迁”。在创作论上,“其始也”,“其致也”一段已触及到了文学构思的精微与审美形态的极致,“朝华”、“文秀”,随手把掬,“群言”之“沥液”,装束一身,“六艺”之“芳润”,润饰满面,“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不仅是创作论上思维结构之

5、功效,也是鉴赏论上认识判断之神品。但陆机的“文”在文体上仍还是曹丕的“文章”,与源头孔子的“文学”并无二致,既包括了“诗”与“赋”,也包括了“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虽风格上有“闲雅”,并有“谲诳”,但原则上禁制“邪、放”,要求“辞达而理举”。与孔子以来传统的对“文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有21篇(“骚”虽被归在“文之枢纽”的地位),刘勰深谙“文学”的审美特征与创作机制,他的《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物色》、《养气》、

6、《rdn裁》、《章句》、《声律》、《丽辞》几乎说尽了文学创作论与审美艺术论的全部秘密。但他的“文”即“文学”的观念仍是陆机、曹丕、孔子的一脉承沿。然而昭明的《文选》的选文标准则开了狭义的审美“文学”的先河,因而使中国“文学”的观念迈入了新界程,在中国文学理论演化史上是划时代的,也为魏晋肇始的文学的自觉运动画上了圆满句号。“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通过文学作者的深刻睿智的艺术构思与倾落在文章上面的“辞采”、“文华”,审美意义上的自觉创作开始被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一个新的“文学”的范畴里“文学”在“理论”上终于到

7、了成熟的阶段,传统文学理论发展的一脉线索乃清晰可见,相应的文献史料也有图可索。陈钟凡、郭绍虞们便是沿着这一条线索寻觅中国文学理论史的源头并沿波顺流,按图索骥,描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演化发展的全过程的。一般说来,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被公认为插叙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发展线索的奠基之作。此书虽有“开辟”之功,但远没有完成科学学科的理论建构任务,而且它的诞生就显得先天不足,在“理论”和“史”的认识判断上存在许多似是而非的混乱。此书上卷(30万字)写成于1933年,当时他把书稿寄给胡适,请胡适为此书稿写一篇序。胡

8、适在这篇后来郭绍虞不敢采用的“序”里(见《胡适精品集》第12册,第170页-172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2月版),从最关键的“批评史”的理论观念及其发展轨迹提出了批语。胡适说:他(郭绍虞)把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作三个大时期:隋以前为文学观念演变期,隋唐至北宋为文学观念复古期,南宋以后至现代为文学批评完成期。这三个阶段的名称,我个人感觉得不很满意,因为从历史家的眼光看来,从古至今,都只是一个不断的文学观念的演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