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12944
大小:72.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6
《浅谈《论语》中的新闻素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论语》中的新闻素养《汉书》中有“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的句子。把素养提到了国之重器的高度。新闻素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底线原则,是应该终身奉行的规范。如何学习和提高新闻素养,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时刻思考,时刻秉持的问题。在学习和提高新闻素养的同时,我们应该杜绝那些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吸引眼球而和新闻素养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行为,我们应该对釆访对象给予足够的尊重,我们应该对报道的后果有足够的预判,我们应该对稿件和评论的分汴有准确的把握。这些事情并不是今天提出的新问题,早在2000年前,在春秋战国时代,
2、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具体而深入的探讨过相关的问题。“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这段话是《论语》中最重要的论述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这句话也应该是新闻从业人员反复阅读,谨慎思考的经典之一。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了一起东北虎伤害游客的事件。事件中,一名女游客不幸身亡,另有一名女游客受重伤。而这两名女游客的亲人,在汽车内目睹了这一悲剧。事发后,有部分媒体对伤者的个人身份,家属身份展开人肉搜索,并在事情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想。而这些猜想和东北虎伤
3、人事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中,恕道是核心内容之一。“恕”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是5000年中华文化不中断的重要精祌来源。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中,如果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能多一点恕的精神,多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头,就不会对被害人的家庭关系做无谓的猜测,对被害人的伤口照片没有处理就公之于众,脱离新闻事实去制造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恕,意味着我们对被采访者多一些客观的关注,多一些人性的关心,也意味着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去芜存菁,回到新闻事件本身。“子不语怪力乱神。”一一《论语?述而》作为一部成书于2000年
4、前的著作,《论语》中鲜见奇闻怪事和迷信的内容。客观、真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屮,常常能看到一些故弄玄虚标题或者稿件。尤其有一股文风要不得,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观众们看个三五分钟就知道结果了,非要自说自话的试图把观众往玄幻的方面去想,然后又自作聪明的把主题拉回来,最后自娱自乐的结束。这其中当然冇因为播出时间的要求而硬塞进去的内容,也冇主观上试图用某些超g然的东西混淆观众视听的用意。子不语怪力乱祌,其实就是对不可知论的反驳。作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媒体,任何时候都应该秉持客观原则,不故弄玄虚,不混淆视
5、听,减少干扰性内容。在2000年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很不健全的时候,孔子就能提出“不语怪力乱神”,体现了他超越时空的认识观,这种观点到今天仍然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一一《论语?卫灵公》媒体的监督职责,要求我们对不良的人和事,应该予以及时的报道和批评,并通过我们的报道和评论,警示和引导社会。这是媒体的天职,是媒体素养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在一些法制报道中,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的时候,使用词语不恰当的情况,时有发生。至于利用公权力进行人肉搜索,更是超
6、越了新闻道德和新闻素养的行为。有一部名为《搜索》的电影,女主角因为在公共汽车上没有给一个老人让座,被一位实习记者偷拍下来。这位实习记者供职的媒体推波助澜,将这一事件恶意炒作,最终导致女主角跳楼自杀。这是典型的“以言废人”的案例。主角没有让座,最多是个道德问题,但是媒体却把这件事无限放大,毫无顾忌的侵入对方的私生活,最终导致当事人自杀。这种滥用公共资源,滥用媒体影响力的行为,是应该被制止的。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对自己报道的对象,有兼爱之心,有恻隐之心。就能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7、。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一一《论语?子张》子贡这段话的意思是,商纣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像后世评价的那么坏。所以人不能被舆论推到恶的那一面,会造成“天下之恶皆归焉”的局面。在新闻评论的尺度上,我们更应该从《论语》的这段话中,感受到公正客观评论的重要性。某台曾经制作过一篇名为《高考天问》的新闻。对这则新闻的评论,各类媒体发表了不少。这则新闻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主要是因为其中使用的语言,大有把高考置于“天下之恶皆归焉”的境地。这显然是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准则的。事实上类似的电视节目还有一些,比如,我们会在某些娱
8、乐新闻里看到,说昔日女神,现在变成了个胖子,明星嫁给了平民,以及类似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语言的标题和内容。还有在描写某些对象的时候,对对象的外貌、身高、家庭背景、学历等内容,使用了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语言。这些做法,都会让被采访对象或者被描写对象带上某种社会标签,从而陷入“恶归焉”的境地。《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就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句子,《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