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97653
大小:7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扬州传统吟诵的采录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扬州传统吟诵的采录与研究摘要:扬州传统吟诵是扬州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对扬州地区进行调查走访,采录收集到一批珍贵的音响资料,并进行必耍整理和研究,以对扬州传统吟诵的语言、传承、规则等方面对扬州传统吟诵加以把握。关键词:吟诵;扬州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扬州传统吟诵的土壤(一)灿烂的历史文化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景秀丽,富庶繁华,无数诗人骚客曾在此驻足,留下了无数的诗赋佳作。汉代的枚乘便在《七发》中提到:“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至隋唐时,无论是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雨夜》,还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抑或杜
2、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可以显见,扬州已然成为诗人竞相吟咏的主题;至于明清,王渔阳的红桥修禊,更成为继兰亭唱和之后又一次文坛盛会……这一切都让扬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扬州自古文化昌盛,无数大儒名贤也曾留下了足迹。西汉大儒董仲舒曾任江都相,六朝时萧统相传曾于此编修《文选》,宋代文章太守欧阳修和苏轼留下的平山堂、谷林堂供后人凭吊,清代曹寅开天宁寺诗局编印《全唐诗》……这都彰显了扬州重要文化中心的地位。(二)重学的文教传统扬州传统吟诵扎根于扬州繁丽的文化,更与扬州昌盛的文风息息相关。清代时经济极度繁荣,推动文教的勃兴。扬州府境内曾设
3、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私塾,尤以书院著称,曾有“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焉”之誉。《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就详细记载了扬州书院的情况:“扬州郡城,自明以来,府东有资政书院,府西门内有维扬书院,及是地之甘泉山书院。国朝三元坊有安定书院,北桥有敬亭书院,北门外有虹桥书院,广储门外有梅花书院;其童生肄业者,则有课士堂、邗江学舍、?f里书院、广陵书院;训蒙则有西门义学、董子义学。”可见,除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外,扬州书院还形成了一定的体系。除了遍设书院学堂,延请名师的风气也蔚然成风。包括戴震、姚鼐、蒋士?、赵翼等三十余位知名学者大家曾受邀来扬讲
4、学或任山长。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诞生了汪中、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大家学者,使扬州成为乾嘉学术的中心。书院足作为高阶教育学术机构存在的,而训蒙的初级教育任务则足由遍布全城的私塾学馆承担。据《广陵区志》,仅广陵一区,“解放初,尚冇私塾60所,塾师64人,学生约千人……至1957年,还存33所,作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补充。1958年后,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私塾遂被淘汰。”而根据调查,许多塾师后仍在开设社区私塾,或担任中小学教师以弥补教员的不足。他们中很多人仍用私塾的教育方法授课。可以说,扬州市区的私塾教育至少在60年代初还依然存在,
5、郊县乡塾则消失得更晚。私塾依照办学形式,可分两类:“一是上层仕宦子弟延师在家授课,称为教馆或坐馆;二是塾师私人设馆授课,称家塾或私塾。”一般采用个别教授的方法,即私塾中学生年龄、学习进度不一,塾师根据情况逐个教授不同内容。课本一般先从童蒙课本如《三字经》、《千家诗》等幵始,进而教授“四书”,再辅以习字块、写尺牍等。教学中通常只管吟诵而很少串讲文义,考试则考学生记诵文本,不问理解。由此,吟诵在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扬州传统吟诵的采录与研究笔者历经一年多在扬州地区(淸代扬州府地区,大致包括今扬州市、泰州市及盐城市部分地区)的田野调查
6、,涵括今扬、泰二市人部分地区,共走访采录传统吟诵传人共计23人,加上收集到的己故先生的音响资料共计25人,其中,扬州市12人,泰州市12人,东台市1人;吟诵音频共计287首,其屮古体诗71首,近体诗137首,词42首,文37首。以下就所采录的吟诵音响资料和采录中所了解的相关情况,结合笔者自身的了解和体会,对扬州传统吟诵做初步的归纳与分析:(一)扬州传统吟诵的语言扬州传统吟诵其载体是扬州地区的方言。扬州地区位于吴语和官话交界,扬州和泰州大部分地区都是江淮官话区,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及泰如片;泰州沿江的靖江市方言则属于吴语太湖片。方言的驳杂导致
7、吟诵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扬州市区及周边的风格趋向一致;而距市区较远的高邮,方言与泰州趋近,风格也较接近;泰州沿江的靖江,语言与一江之隔的常州相类,故吟诵调的风格也同常州吟诵仿佛。实际上,虽然言语不同,由于彼此相互交流,各地吟诵风格上也呈现出交融的趋势。扬州传统吟诵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扬州地区的吟诵所运用的,是方言的文读音,即读书音。读书音是地方方言主动向通语靠拢的结果。关于“文白异读”,方言学书籍中已阐述得非常详尽,在此不作赘述。(二)扬州传统吟诵的传承根据调查的结果,扬州传统吟诵的传承主要有四种途径:1.
8、书院和私塾屮的传承。根裾调査结果,绝大部分吟诵传人都曾在某段时期内或系统完整地接受私塾教育。私塾中,吟诵作为一种读书背书的手段,而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被称为“读书调”或“背书调”。这种吟诵非常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