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90770
大小:313.3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05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及机械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及机械效率§4—1概述§4—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4—3用杆组法作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不计摩擦力)§4—4用极力法作平面机构的力分析§4—5用茹可夫斯基杠杆法作平面机构的力分析§4—6机构的机械效益§4—1概述一.机械中的作用力:1.驱动力:驱使机件运动的力。其功为正,叫输入功。2.阻力:阻碍机构运动的力。其功为负。1)工作阻力:机器完成生产过程而受到的阻力。其功叫输出功。2)有害阻力:工作阻力以外的阻力。3.重力:质心上升时为阻力,反之为驱动力。较小,常不计。4.惯性力:构件变速运动而产生的力。二.力分析的种类:1.静力分析:不计惯性力引起的动载荷的力分析。2.动
2、力分析:同时考虑动、静载荷的力分析。3.动态静力分析:把惯性力作为外力加在机构上后,机构处于静力平衡,可用静力分析法对其分析,此法叫动态静力分析。§4—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4—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一.平面运动构件:设:s.m.Js是构件的质心、质量及绕质心轴的转动惯量。则:Fi=-masFiˊ=FiMi=-Jsαh=Mi/Fi简化成一个力(见图4-1a)二.转动构件:1.转轴不过质心:1)α=0(等角速)Fi=-mas,Mi=02)α≠0(变角速):Fi=-mas合成Fiˊ=FiFiˊ总比Fi离A更远Mi=-Jsαh=Mi/Fi2.转轴过质心:Fi≡0,仅可能存在Mi三.平移构件:M
3、i≡01.等速:Fi=-ma≡02.变速:Fi=-ma§4—3用杆组法作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不计摩擦力)一.运动副中的反力已知:作用点:铰链中心方向:⊥导路方向:公法线方向作用点:接触点未知:大小,方向大小,作用点大小二.杆组的静定条件:1.静定条件:能列出的独立力平衡方程数等于所有力的未知要素数。注:满足静定条件时,构件组中所有力未知要素都可由力平衡方程求出2.静定构件组:1)静定构件组:满足静定条件的构件组2)杆组:不可再分的、自由度等于零的构件组。杆组满足:3n-2PL=0(4-1)n—杆组中的构件数,PL—杆组中的低副数∵每个构件可列出三个独立的力平衡方程,而每个低副含有个未知
4、力要素∴含n个构件,PL个低副的构件组要静定,必须满足:3n-2PL=03)结论:杆组总是静定的(∵杆组满足上述静定条件)3.平衡力(或平衡力矩):与机构中各构件上的已知外力和惯性力相平衡的待求外力(或外力矩)。三.机构力分析的步骤:力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各运动副的反力和机构上的平衡力。以下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分析步骤。例4-1:已知条件见P.46.解:1.运动分析:取μL作机构图:见图a取μV作速度图:见图bVC=VB+VCB取μα作加速度图:见图caC=aB+anCB+atCB2.确定惯性力Fi1=m1aS1=m1·μa·p′s1′Fi2=m2aS2=m2·μa·p′s2′Mi2=JS
5、2α2=JS2·μa·nc′/L2Fi2、Mi2合成为一个Fi2′如下:Fi2′=Fi2h2=Mi2/Fi23.杆组力分析:对2-3杆组,受力如图d1)对构件3:受R23,Fi3,F3和R43作用,∵前三个力都通过C.∴R43也通过C点2)求R43:R43a+Fi2′b+(Fi3-F3)=0R43=(F3d-Fi3d-Fi2′b)/a3)求R12:ΣF=R12+R43+Fi3+Fi2′+F3=0取μF(N/mm)作为多边形如图e)得R124.原动件力分析:1)求R41:对杆1:ΣF=R41+R21+Fi1=0R41=-(R21+Fi1)2)求M1:ΣM1=0M1=R21e§4—4用极
6、力法作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一.极力法基本原理设:F1、F2、F3和V1、V2、V3分别是构件1、2、3上的作用力和力作用点的速度;θ1、θ2、θ3是Fi与Vi的夹角,P14等是机构的瞬心1.基本原理:虚位移原理,即:ΣFiVicosθi=02.应用公式:记,гi.ωi为Fi的作用点至i构件绝对瞬心的距离和i构件的角速度。hi为Fi到i构件绝对瞬心的距离。则:ΣFiVicosθi=ΣFiωiгicosθi=Σ±Fihiωi=0式中,θi>90°时,“±”处即“-”,否则,取“+”.如对上例:F1h1ω1-F2h2ω2+F3h3ω3=0*或M1ω1-M2ω2+M3ω3=ΣMiωi=0或若F1
7、.F2.F3中二力已知,一力未知,未知力即可由上式求出.二.含弹簧机构的力分析若上述1、2杆以拉簧相连,则F2=-F1,已知F3时,它们可求出如下:三.气液动平面机构的力分析.P.48.略*式中.Mi=Fihi——第i杆上的作用力Fi对i构件绝对瞬心的矩四.用极力法间接求运动副反力.极力法中不含运动副反力,但求出外力后,有时极易求反力,以下以R23为例说明其方法:1.将R23沿海2、3杆分解成R23′,R23″.如图2.求R23″:取2为分离件,对P12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